巨石文化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8月29日) |
巨石文化(megalith)是一种以巨大石结构建筑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欧洲西部是巨石文化时间上出现较早且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類型[编辑]
「巨石」(megalith)可以用來表示一塊或多塊出於特殊目的鑿成的特定形狀岩石[1]。最廣為人知的巨石並不是墳墓。[2]
單塊岩石[编辑]
矗石(Menhir):在西歐,矗石是指一塊史前時期豎立起來的直立石頭;有時被稱為「立石」(standing stone)。[3]
頂石(Capstone style):單塊水平擺放的巨石,通常在墓室上方,不使用支撐石。[5]
多塊岩石[编辑]
排列(alignment):多塊巨石的位置被刻意照某關聯性擺放。通常成列或螺旋狀放置。有些排列,如法國布列塔尼的卡纳克巨石林由數千塊石頭組成。
巨石城牆(Megalithic walls):又稱為獨眼巨人牆(Cyclopean walls)。[6]
石環(Stone circles)
石棚(Dolmen):又稱支石墓、多爾門,是一種巨石形式,將一個巨大的頂石放置在兩個或多個支撐石上,形成下方的空間,有時在一面或多面封閉。常作為墳墓或墓室。[來源請求]
石柜(Cist):又稱石棺,石柜是一種用石頭建造的棺材狀的小盒子或石骨盒(ossuaries),用來存放死者的屍體。墓葬是巨石形式,在結構上與石棚非常相似。這種埋葬方式完全在地下。[來源請求]
大門(Portals, doors, and gates)
欧洲[编辑]
在欧洲,最常见的巨石建筑是石墓。这些石墓在葡萄牙语中称为anta , 撒丁岛称为stazzone,荷兰称hunebed德国称Hünengrab,丹麦称作dysse威尔士称作cromlech。
亚洲[编辑]
中国大陸[编辑]
中国巨石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建筑为石棚墓,年代多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朝鮮半島[编辑]
朝鮮半島的巨石文化的建筑为支石墓。
臺灣[编辑]
臺灣的巨石文化主要在東海岸北段,命名為麒麟文化。早期主要由日本學者在臺進行,後來由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著手進行,主要研究者為中央研究院的宋文薰教授[7]。臺東的都蘭遺址乃台灣東海岸麒麟文化的代表性遺址。
土耳其[编辑]
组图[编辑]
參考[编辑]
- ^ Price, T. Douglas; Feinman, Gary M. Glossary. Images of the Past 4th Student.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5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30).
- ^ Glossary of Cemetery Terms. Rochester's History: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Definition of megalith. n.d. [2018-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menhir. cambridge.org.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需要完整来源]
- ^ monolith. cambridge.org.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需要完整来源]
- ^ [no title cited]. english.cha.go.kr.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需要完整来源]
- ^ [no title cited]. architetturadipietra.it.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需要完整来源]
- ^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03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在東南亞史前史上的地位,葉長庚,臺灣大百科全書
外部链接[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