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保生大帝宮
23°2′1.56″N 120°17′45.01″E / 23.0337667°N 120.2958361°E
新化保生大帝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臺南市新化區豐榮里6鄰洋子127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保生大帝 |
例祭 | |
建立时间 | 荷治時期(1624年-1662年)[1][2][3] |
地圖 | |
新化保生大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洋仔,主祀保生大帝,又稱洋港大帝宮、保生大帝宮,俗稱「大道公廟」[2][4][1],該廟也是洋仔庄的庄廟[3]。因為文獻記載建於荷治時期,故有學者認為是臺灣首座保生大帝廟[註 1][2][1][3][5],又稱「開臺大道公」[6]。
另外新化原有的鄉土活動「鬥蟋蟀」,自1985年豐榮里長楊進丁發起「鬥蟋蟀比賽」以來,多在夏秋之際於保生大帝廟的廟埕舉辦[3]。
沿革
[编辑]立廟由來
[编辑]新化保生大帝廟在《臺灣縣志》[註 2](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與《重修臺灣縣志》[註 3](乾隆十七年,1752年)已有記載,且寫說該廟在荷蘭人統治臺灣時已興建[2][3][1]。另外該廟以青斗石雕刻的觀音菩薩像,背部刻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造」[2][3][1]。而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資料顯示,約在1659年12月[註 4]左右時基於宗教與政治因素,荷蘭東印度公司已將大目降社(在今新化區)居民遷到有一名牧師的新港社(在今新市區)以接受更好的基督新教教育,而大目降社的耕地則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以1500里耳賣給了漢人耕種[7],故新化地區在荷治時期的確有漢人活動。
由於官方文獻記載該廟建於荷治時期,遂有看法認為新化保生大帝廟是全臺最早的保生大帝廟[註 5]。
發展
[编辑]新化保生大帝廟在清領時期時,曾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楊能萬倡議重建,後來在道光年間又重修[1]。同治五年(1866年)由董事楊胤、林貓、黃化、廖玉、沈全、陳芳、蔡亮、楊逝、李英東等人募款,以資金1千3百多銀元進行大修[4][1]。
到了日治時期,保生大帝廟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當地信眾聚資七百圓進行修繕[4][1]。大正三年(1914年)再修,另據說在此時曾改名「大帝宮」[1][6],此廟名後沿用至近年方才改回原名。而後在昭和三年(1928年),董事林德成、陳文山、蕭漢、楊凱風、蔡蓋儀、林鴉母、鄭番、沈盛、楊天乞、林奢等人再次募款重修[1]。
二次大戰後,於民國37年(1948年)經董事陳連進、林大目、鄭從、沈閂、楊明憲、蔡蓋儀、鐘水謨、陳金柱、陳水連、楊枝勇等人募款,進行重修[1]。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因年久失修且感到舊廟不敷使用,遂進行重建,於該年7月落成[1]。而也是在此次重修中,發現廟中觀音像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所刻的古物[2]。到了民國96年(2007年),因為漏水問題再次整修,並於完工後(2010年)舉行「五朝慶成祈安清醮」[2]。
祀神
[编辑]傳說
[编辑]相傳當時大道公渡海來臺時,船上有一名知縣,祂向知縣顯靈說要住在「埔羌村八卦宅」[2][3][1]。而洋仔地區確有一古地名叫做「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註 6],據說大道公當年為爭廟地,曾與媽祖發生爭執[1][2][3]。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指出,新化保生大帝廟既然在荷治時代已存在,建廟之初怎會有知縣來臺,且當時新化地區應無媽祖信仰[2]。
註釋
[编辑]- ^ 其他認為可能是全臺首座保生大帝廟者,尚有學甲慈濟宮、府城開基開山宮、永康洲仔尾保寧宮等廟宇[2]。
- ^ 《臺灣縣志‧卷九》:「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
- ^ 《重修臺灣縣志‧卷六》:「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踞臺,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矣」。
- ^ 資料來源是巴達維亞總督約翰·馬特索科爾於1659年12月16日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本部寄出的報告[7]。
- ^ 《臺南縣志‧自然志上卷》便稱該廟「為臺灣最早之神聖,有開臺大道公之稱云」[1][2]。
- ^ 《南瀛古廟誌》《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均作「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1][3],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則寫「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埋』」[2]。
參考文獻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04: 頁346-363. ISBN 957-00-3357-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周茂欽.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111-114. ISBN 978-986-03-9418-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張耘書. 《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278-282. ISBN 978-986-04-3026-4.
- ^ 4.0 4.1 4.2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88頁 (日语).
- ^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頁268、269. ISBN 978-986-00-9689-7.
- ^ 6.0 6.1 范勝雄 等著. 《鹽溪合水趣府城:鹽水溪文化資產特展圖錄》. 臺南市: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12-12: 頁187. ISBN 978-986-84830-7-1.
- ^ 7.0 7.1 程紹剛 譯註.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 聯經. 2000年10月: 516、517頁. ISBN 978-957-08-2151-2.
外部連結
[编辑]新化保生大帝廟粉絲專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