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鬼无害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鬼无害论指认为上演一些含有鬼魂内容的戏剧没有害处的观点,引起了中国1960年代的一系列学术争论和政治批判。由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引出,《有鬼无害论》即是廖沫沙为《李慧娘》辩护文章。

有研究者将这一系列争论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1961年年中至1963年初的学术批评、1963年年中至年底的学术批判、1964年初至1965年初的政治批判。此后,《李慧娘》与《谢瑶环》、《海瑞罢官》是为1960年代初的中国戏曲界“三株大毒草[1]:13

背景

[编辑]

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此后一年多,文化部先后明令禁演剧目26齣,其中大多数属于“鬼戏”。

1953年9、10月,马健翎根据秦腔《游西湖》改编的新本在西安和兰州正式演出,新本删除李蕙娘(马本如此)的“鬼魂”,代之以“装鬼”,引发普遍批评[1]:15。新本《游西湖》与日后引发争议的《李慧娘》有同一母体《红梅阁[2]:115

1956年,中央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剧目会议,不少人认为应该上演“鬼戏”。《新民晚报》辟专栏讨论“鬼戏”问题,先后发表争论文章30多篇。

历史

[编辑]

1961年,孟超依据《红梅记》和《红梅阁[2]:115创作的昆曲李慧娘》发表于《剧本》7、8月合刊。8月,由北方昆剧院首演于北京,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刊登正面的评论文章,也有人认为改编剧 “新人不如故”(郦青云[1]:13、14。8月31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笔名繁星)于《北京晚报》发表《有鬼无害论》说:“代表自然力量的鬼神,同时代表一种社会力量”,“如果是个好鬼,能鼓舞人们的斗志,在戏台上多出现几次,又有什么妨害呢?”

1963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更为严重的是新编的剧本(如《李慧娘》)亦大肆渲染鬼魂,而评论界又大加赞美,并且提出‘有鬼无害论’,来为演出‘鬼戏’辩护。”

5月,《文汇报》发表署名“梁璧辉”的文章《“有鬼无害”论》(一般认为是江青组织写的):“繁星同志忽略了鬼神迷信的阶级本质,因而也忽略了它对人民的毒害。”此后的批评文章有1963年第9期《戏剧报》发表的李希凡《非常有害的“有鬼无害论”》,1963年第4期《文艺报》发表的《演“鬼戏”没有害处吗?》[3]:39

12月12日,毛泽东批示说:“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1963年底至1964年初举行的华东地区话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柯庆施讲话:“所有这些,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戏剧界、文艺界存在着两条道路、两种方向的斗争。这种两条道路、两种方向的斗争,本质上就是戏剧、文艺为哪一个阶级服务的斗争。”1964年6月5日,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式上,陆定一讲话认为“鬼戏”是阶级斗争的反映。7月1日,《红旗》发文:“前一个时期,有人提倡在戏曲舞台上大演鬼戏,提倡牛鬼蛇神,还提出所谓‘有鬼无害论’,为传播封建迷信的鬼戏做辩护,这是十分有害的,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向社会主义进攻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11月,廖沫沙被撤销职务,孟超“停职反省”。

此后批判锋芒指向《李慧娘》,1964年《文学评论》第六期的邓绍基《〈李慧娘〉——一株毒草》说:“孟超笔下的李慧娘,就是一个在政治上‘备受压抑’并且要反抗和复仇的人物形象”,“和今天的什么人的思想一致、从而可以鼓励他们呢?我们可以断言:那绝不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同时,文章将《李慧娘》定性为“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是国内“修正主义”“借用各种历史或传说的题材,来发泄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不满,攻击和诽谤社会主义现实生活,放肆地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的“一个反映”[4]:19

1965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廖沫沙文章《我的〈有鬼无害论〉是错误的》。3月1日《人民日报》登载齐向群《重评孟超新编〈李慧娘〉》,编者按说:“孟超同志新编的昆剧《李慧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此文与邓绍基的《〈李慧娘〉——一株毒草》在日后被认为是“火力最集中、批判力度最大的”文章[1]:22。4月,中共中央改组文化部

孟超逝世于1976年5月。1979年10月,举行了孟超追悼会。1980年《李慧娘》重印发行。

后续

[编辑]

文革结束后,1979年,曲六乙发表文章认为批判有鬼无害论、《李慧娘》的责任在康生、江青身上,他认为“有鬼无害”和“有鬼有害”都有片面性。[5]后来,穆欣发表文章描述了康生在鬼戏问题上的出尔反尔。[6][7] 陆沅则发表文章说:“正在田汉、王蒙、邓拓、杨献珍、李锐、孟超等蒙冤受屈时,刘少奇理解和同情他们,曾尽力为他们主持公道。”[8]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刘方政. 学术批评·学术批判·政治批判——《李慧娘》在1960年代前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 13-23. 
  2. ^ 2.0 2.1 孟超. 《跋〈李慧娘〉》. 文学评论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62, (1962年第3期): 110–115. ISSN 0511-4683 (简体中文). 
  3. ^ 彭厚文. 20世纪60年代前期对《李慧娘》和《有鬼无害论》的批判. 党史博览. 2011, (4): 37-42. 
  4. ^ 邓绍基. 《〈李慧娘〉——一株毒草》. 文学评论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64, (1964年第6期): 10–20. ISSN 0511-4683 (简体中文). 《李慧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自从一九五九年春季[……]国内修正主义就在这年夏天响应国际修正主义[……]其中就有些人借用各种历史或传说的题材,来发泄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不满,攻击和诽谤社会主义现实生活,放肆地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李慧娘》在此时此际出现也正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反映,并不是偶然的。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来说[……] 
  5. ^ 曲六乙. 鬼魂戏管窥——兼及建国以来鬼魂戏的论争. 文艺研究. 1979, (1): 78-86. 
  6. ^ 穆欣. 鬼戏《李慧娘》冤案画上句号. 炎黄春秋. 1994, (10): 34-43. 
  7. ^ 穆欣. 孟超《李慧娘》冤案始末. 新文学史料. 1995, (2): 156-167. 
  8. ^ 陆沅. 刘少奇终于未能保护他们. 百年潮. 1998, (6):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