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濱北大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滨北大桥
濱北大橋
坐标45°49′05″N 126°41′06″E / 45.8181°N 126.6850°E / 45.8181; 126.6850
承載濱北鐵路
202國道
跨越松花江
地點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设计参数
建筑材料混凝土
全长公路桥:1147.6米
铁路桥:1065.8米
宽度6米
跨數15
橋墩数14
历史
钢材生产商八幡制铁所
开工日1932年11月2日
完工日铁路桥:1933年12月14日
公路桥:1934年7月4日
总造价350万元伪币
地圖
地图

濱北大橋,在哈爾濱本地通稱東江橋,橫跨松花江,全長1,147.6米,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濱北鐵路202國道都曾使用此橋。

历史

[编辑]

1932年3月,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铁道建设局就选在老江桥下游6公里处新建一座公铁两用桥。该桥上部设计由日本大臣官房研究所第四科负责,桥基础由日本铁道省计划系负责,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全部设计。根据设计要求,上层公路桥长1147.6米,下层铁路桥长1065.8米,桥宽6米,建14个桥墩,2个桥台,1孔距为96米;2孔80米;其余12孔距为64米。公路桥允许通过载重车辆为6吨:计划建桥总投资为350万元滿洲國圓

1932年7月7日,设计获得批准,8月3日松花江及呼兰河桥梁工程哈尔滨建设事务所正式成立,由日本人石村长七任所长,负责组织桥梁施工。11月2日上午10时举行开工典礼。为便于施工组织,在距桥址10米处,设立工程指挥部及仓库、变电所、卫生所、修理所、员工宿舍。为保证施工安全,关东军第10师团派驻一个小队20名日军配合护路警察共同担任施工现场警戒。整个工程采取南北对进、各标段独立作业的方法进行。冬季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夏秋季节为10小时。14个桥墩沉箱施工组每班9至13人,其中日本技术工人、监工3人,其余为朝鲜人和中国人。桥墩基础深度为水下19米,施工时每天24小时连续作业。共有39 435人参与了工程建设,除日本人、朝鲜人外,主要是以山东人为主的中国劳工。同样的工种,如木工,日本人日薪为4.5元,中国人仅为2元;锻造工,日本人日薪45元,中国人为15元;力工,日本人日薪为3.3元,中国人是0.8元。朝鲜人则高于中国人略低于日本人。在冬季施工时气温达到零下32℃,夏季气温高达39℃。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及时将桥基施工挖出的残土运出去,同时将建桥基所需的砂子、水泥、石头、钢材直接运抵各施工标段,日本人冬天在松花江冰面上铺设了轻型轨道,用小火车运建筑材料。施工所使用的砂石取自哈尔滨周边山区,桥梁及建筑所用钢材由日本八幡制铁所生产,委托川崎车辆株式会社和汽车株式会社加工制造;工程所需电力由哈尔滨傅家甸发电厂和变电所提供。整个工程分为两期完工,第一期铁路桥部分于1933年12月14日,开始列车试运行。1934年7月4日全部工程竣工,比预定的6月30日晚了4天。

在滨北大桥通车一年后,中东铁路的货运量急剧下降,苏联被迫单方面提出以1.4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卖给满洲国(实际是日本)。经过双方长达一年的谈判,于1935年3月23日,日本终于获得中东铁路的路权。

滨北大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运输车辆已超过桥梁设计标准,为了安全,2006年12月25日20时,哈尔滨市政府对滨北公路桥实施封闭进行维修,铁路桥继续运营。

2006年12月25日,由於老化,公路橋被封閉。鐵路橋繼續運行。[1]2016年10月30日,新建于本桥东侧的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铁路桥通车,本桥铁路桥停用。2019年11月20日,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公路桥通车。[2]

考古學

[编辑]

据称1933年4月在修建東江橋時,一颗头骨被挖出,2021年考古學界定名為古人類的一個品種「龍人」。[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黑龍江晨報,《哈爾濱東江橋將於25日起實行封閉》,2006年12月23日。
  2. ^ 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通车. 新华网.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3. ^ 中国发现智人最亲分支龙人:比尼安德特人亲 1933年出土. 澎湃新闻. 2021-06-26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通过华商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