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振感應耦合

諧振感應耦合,或磁相位同步耦合(英語:Resonant inductive coupling, 日語:磁界調相結合) 是當鬆散耦合的線圈之間的次級側發生諧振時耦合由鬆散狀況轉為強化狀態的現象。這是麻省理工學院類型磁耦合共振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基本的諧振感應耦合由初級側驅動線圈和次級側諧振電路組成。在這種情況下,由初級側觀察次級側的諧振狀態時,可發現為一對的兩個諧振頻率,其中的一個稱為反諧振頻率(並聯諧振頻率 1),另一個稱為諧振頻率(串聯諧振頻率 1')。[2]次級線圈由短路電感和諧振電容組合為諧振電路。以次級側的諧振頻率(串聯諧振頻率)驅動初級側線圈時,初級側與次級側線圈的磁場達到相位同步。結果因互磁通增加,在次級線圈得以產生最高電壓,並且初級線圈的銅損降低,發熱減少,效率相對提高。諧振感應耦合廣泛應用於諧振變壓器,無線供電和JR磁浮的車上供電[3]。
麻省理工學院類型的磁耦合諧振[编辑]
麻省理工學院在2006年通過磁耦合諧振(磁耦合共振)在2m的功率傳輸實驗中成功。麻省理工學院的磁諧振是其中將初級側諧振加到基本磁諧振以便增加功率傳輸強度的諧振。這相當於在高電壓下驅動初級線圈。因此,麻省理工學院型磁諧振的特徵在於初級側上的諧振線圈和次級側上的諧振線圈是成對的。
利用諧振感應耦合的歷史[编辑]
1978年,美國發明家約翰·喬治·博格爾試圖提供電動汽車。[4]
1989年,八電子提出了與WiTricity的磁耦合諧振原理完全相同的電路。[5]
1993年,日本大福公司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起非接觸式供電和輸送系統[6]基於奧克蘭大學約翰·博伊斯理論的。
1994年,村田製造公司的開發商宣布“磁耦合諧振技術”。[7][8]
2006年11月,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馬林·索爾賈希克成功了2米傳輸實驗。
2010年7月,國際標準“Qi”由無線電力聯盟(WPC)制定。制定了5W或更小的移動終端的標準。
參考書目[编辑]
- 無線供電技術與實踐 (PDF). グリー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CQ出版). 2011年9月, (6). ISBN 9784789848367.
- 瞄準1米前方的目的! 諧振無線電力傳輸實驗 (PDF). グリー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CQ出版). 2014年12月, (17). ISBN 9784789848473.
- 通過實驗了解無線供電的原理 (PDF). グリー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CQ出版). 2017年10月, (19). ISBN 9784789848503.
資料來源[编辑]
- ^ resonant structure in only the secondary side
- ^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of a model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having a resonant structure in only the secondary side: 7–12. ISSN 0913-5685.
- ^ 關於通過引導電流收集方法的電源
- ^ 磁界を発生する電力源を組合わせた道路上で使用する車輌 特願昭54-51344
- ^ 電磁誘導による電力供給 特願平1-235399
- ^ 大福公司的世界上第一個非接觸式供電和輸送系統
- ^ 什麼是『直流共鳴』方法
- ^ 新物理現象的應用! 開發直流電力諧振式無線電力傳輸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