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背诵(英語:Recitation)就是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内容。[1]仰賴記憶知識的學習方式又稱背誦式學習

盡管受批評,但有支持背誦式學習對知識建構與創造力建構的正面效果的證據。有學者認為,背誦並不等同於忽略理解,相反背誦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新的複雜技能,以及能引領學生發展高階思維。[2]

背誦的功能[编辑]

背誦式學習是傳統且長期使用的學習方式,教育家使用背誦式學習已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但直到1960年代後,背誦式學習才開始受到批判,然而近來學界有聲音認為背誦式學習確實有有效性與重要性[3];另雖然背誦式學習在近數十年飽受批評,但背誦式學習之類不斷重複學習跟訓練基本知識與技巧未必跟創造力相衝突,甚至不斷重複學習跟訓練基本知識與技巧的做法,才能真正地逐漸激發創造力。有說法指出,不斷重複學習跟訓練基本知識與技巧,對於真正知識與技能的建構是必要的,甚至就算是在音樂等創造性領域或體育等領域,不斷重複以致被內化的基本知識與技巧,才是真正能建構創造力的基礎[3][4];也就是說,類似背誦式學習的那種大量且不斷重複練習基本功的作法,才能真的建構創造力[5]一項對十名古典作曲家的研究顯示,最能預測一個作曲家能產出高品質創作的指標,是這名作曲家創作了多少首歌曲;[6]研究也一再指出說持續的認知過程策略,也就是努力不懈地深入探索一類想法的做法,是預測創造表現的主要指標之一。[5][3][4]

名人与背诵[编辑]

苏步青小学的时候,每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小学毕业时,这2部书已经可以背熟,进入初中,老师看到他写的作文《读<曹刿论战>》,不相信这是他写的,于是叫他背诵《子产不毁乡校》,苏步青一口气背完,对老师说:“整部《左传》我都能背出来”。[7]

4岁时,谢冰莹就已经识字了,识字2个月之后,她就能背出清朝诗人袁枚全部女弟子的诗作。[7]

洪业,曾背诵唐朝诗人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和三十多篇文章,后来,他在美国写《杜甫传》,写出杜甫的诗作,都是凭借记忆。[7]

严北溟5岁进入私塾读书,《三字经》、《千字文》读过几遍之后就能背诵,后来他背诵的唐诗宋词达到三千多首。[7]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吕叔湘;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98: 56. ISBN 7-100-01777-7. 
  2. ^ 梁亦華(2014.1.25)︰範文非猛獸 背誦助學習,《香港經濟日報》,A19。. [2014-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3. ^ 3.0 3.1 3.2 Woodard, Joseph K. Back to basics: Catholic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Catholic Insight. 2012-12-01. 
  4. ^ 4.0 4.1 Norman Doidge.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United States: Viking Press. 2007. ISBN 9781101147115. 
  5. ^ 5.0 5.1 Brian J Lucas, Loran F Nordgren. People underestimate the value of persistence for creative performance. J Pers Soc Psychol. 2015-08, 109 (2): 232–43. PMID 26191961. doi:10.1037/pspa0000030. 
  6. ^ D K Simonton. Creative productivity, age, and stress: a biographical time-series analysis of 10 classical composers. J Pers Soc Psychol. 1977-11, 35 (11): 791–804. PMID 915694. doi:10.1037//0022-3514.35.11.791. 
  7. ^ 7.0 7.1 7.2 7.3 名人的背功. 中华语文网. 2005-05-04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