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鲁迦堪布·喜绕尼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鲁迦堪布·喜绕尼玛(?—?)蒙古族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人,第一世鲁迦堪布[1]

生平[编辑]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出身蒙古,信仰藏传佛教。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曾任平章政事。明朝元朝时,脱欢随元顺帝北逃未果,遂投降明朝,被封为连城土司。明朝永乐年间,第三代土司因为作战有功,获赐鲁姓,由此始称“鲁土司”。该土司系统共传19世,22代,达558年,直到1932年“改土归流”才告终。连城鲁土司辖区包括今永登县连城、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城关、龙泉以及兰州市红古区河嘴、平安、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古城等乡镇,辖区面积大约9000余平方公里。[1]

清史稿·甘肃土司传》及《重续鲁氏家谱》载,鲁土司的墓葬区分布于上享堂、下享堂、西享堂。上享堂位于连城镇北二里水磨沟口的享堂东山上,葬有始祖脱欢以下十世以及第十五世以后的诸土司,此地即今东大寺的所在地。第一世班禅堪布喜绕尼玛便是第五世鲁土司的第三子,在获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赏封之前,又称“鲁迦堪布”。[1]

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赏封喜绕尼玛为“班禅堪布”,准予转世。明朝万历年间,喜绕尼玛创建了东大寺[1]

鲁土司家族全面改宗格鲁派便始于17世纪初“鲁家喇嘛”(lu kyav bla ma)喜绕尼玛(she rab nvi ma)建立东大寺之时。明朝末期,“鲁家喇嘛”喜绕尼玛游历后藏格鲁派班禅学经,因精通大小五明而获五世班禅器重,被封为“班禅堪布”(ban claen mkhan po)。学成后,喜绕尼玛回到湟北,于土羊年(乙未,1619年)建“大通大寺”(te thung dgong chen)。《安多政教史》以及蒲文成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天祝藏族自治县妙因寺节,认为乙未年为1619年。该寺也称“推桑木达杰林”(thos bsam dar rgyas gling,其中thos bsam意为“闻思”,dai rgyas意为“繁荣、发达、兴盛、昌隆”,gling意为“洲”,合起来意为“闻思兴盛洲”)。因位于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东大寺。鲁嘉夏仲(lu kyav zhabs drung,其中zhabs drung意为“尊前、足下、阁下”。此人即鲁家喇嘛喜绕尼玛)及其兄弟鲁土司等聘请前世衮卓(kun gr01)出任该寺堪布,制定寺规,此后按格鲁派的做法开始活佛转世,鲁土司家族属寺大多以宗亲子弟任寺主或堪布。由此可推断,经第一世“班禅堪布”喜绕尼玛的推动,鲁土司家族属寺开始改信格鲁派,并且波及连城地区。[2]

参考文献[编辑]

佛教頭銜
新頭銜 鲁迦堪布
(赏封年份不详)—(卒年不详)
繼任:
鲁迦堪布·喜绕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