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


賽龍舟,或称龙舟竞赛、龍舟競渡、龍舟競漕、扒龙船(閩粵地区惯称),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越南、日本及琉球(沖繩縣)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是赛艇運動之一,也是一些東亞地區的地方民俗活動,現時龍舟競賽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舉行。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广州主辦的2010年亚洲运动会,首次成為亚运会中的正式比赛项目。
沿革[编辑]
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來源請求]其中在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是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來源請求]另在《隋书·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振水陆,观看如云。」但龍舟競渡所之起源,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初五,是日競渡,採雜藥。」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便刻有龙舟競渡图案。有學者指龙舟演变自百越的独木舟,百越独木舟是以蛟龙为图腾。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而在不同的地方,龍舟競渡則有不同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紅窩、越南人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抗元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楚國人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
成為正式體育項目[编辑]
龍舟競渡本來只是傳統節慶活動之一,不是正式體育運動。直至1976年,香港於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範化的序幕。此次比賽除香港九支漁民隊外,已有一隊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參加。接著龍舟競賽更傳入西方國家,而且得到積極的參與。1985年,香港首次舉行國際女子錦標賽,讓此水上運動推廣至女性運動員。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也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汨罗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中国湖南汨罗江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日本長崎也有舉行長崎國際龍舟錦標賽。
著名龍舟競賽[编辑]
民俗活動[编辑]
- 貴州苗族龍舟節
- 越南關蘭島龍舟競渡
- 琉球(今屬日本沖繩縣)那霸端午龍舟競渡、糸滿端午及中秋龍舟競渡
- 日本長崎縣龍舟競渡
- 香港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赤柱國際龍舟賽[1][2]
- 台灣宜蘭縣二龍村龍舟競渡
- 台灣高雄市愛河端午龍舟錦標賽
體育競賽[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20萬人逼爆赤柱睇龍船 健兒扮嘢造型勁吸睛,東方報業集團網站,2017年5月30日
- ^ 6,000健兒赤柱賽龍舟 亞洲最大型,香港01,2017年5月30日
- ^ 國際龍舟錦標賽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龍舟組織[编辑]
其他[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賽龍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