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痤瘡
外观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10月12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10月12日) |
氯痤瘡 | |
---|---|
烏克蘭總統尤申科的臉部長出氯痤疮 | |
类型 | toxic dermatosis[*]、Halogen acne[*] |
病因 | 類戴奧辛物質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皮肤病学 |
ICD-11 | ED81.1 |
ICD-10 | L70.8 |
DiseasesDB | 31706 |
eMedicine | topic/620 (Acneiform Eruptions) |
氯痤疮(英語:Chloracne),由氯、氯酚和多氯联苯等导致的痤疮。也有因二噁英引发的病例。
氯化烟雾以及不断接触固态氯可造成接触部位皮肤损害。氯化透过衣服也可造成皮肤损伤。皮疹好发部位在脸部、耳轮、耳后、颈、肩、手臂、胸部、腹部甚至陰囊。皮疹初起时呈小粉刺状或囊状,以后发展为硬囊状隆肿,有些还可能化脓。损伤开始时出现小囊,类似粉刺和痤疮的小脓泡。氯痤疮在某些方面与一般痤疮不同,前者皮肤干燥,后者常含较多油脂。氯痤疮的丘疹为非炎症型,而一般痤疮则常伴炎症损伤。形成氯痤疮所需的接触时间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可以从数周至约一年不等。
1897年第一次描述了因二噁英发生氯痤疮的病例。[1]1930年代,成为多氯联苯农药制造工人的职业病,1960年代得到确证。
实验动物研究显示,当二噁英量达到23-13900ng/kg时就发生氯痤疮,人体则仅需96-3000ng/kg。
乌克兰亲西方的总统尤先科,怀疑被亲俄罗斯的反对派下毒[原創研究?],此症与二噁英毒性相若。
註釋
- ^ Siegfried Bettmann (1869–1939),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相關
外部連結
这是一篇與医学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