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海牛
亞馬遜海牛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海牛目 Sirenia |
科: | 海牛科 Trichechidae |
属: | 海牛属 Trichechus |
种: | 亞馬遜海牛 T. inunguis
|
二名法 | |
Trichechus inunguis (Natterer, 1883)
| |
分佈範圍 |
亞馬遜海牛(學名:Trichechus inunguis,Amazonian Manatee)是現存3種海牛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其分布侷限在亞馬遜河流域的主要河道、支流與湖泊。在漲水期,亞馬遜海牛會進入淹水的森林,而在較乾燥的季節裡,牠們則會退回深潭或大湖中。由於牠們害羞的天性與昏暗的棲息水域,人們對牠們的社會行為了解不多。在巴西,亞馬遜海牛被稱為“peixe-boi”(牛魚),在其他西班牙語系國家則被稱為“vaca marina”(意為“海牛”sea cow)或“manati”。種名inunguis的意思是“沒有趾甲”,這是牠們不同於其他2種海牛的特點之一。
基本資料
其他俗名:South American Manatee(英)、Lamantin d'Amérique du Sud, Lamantin de l'Amazone(法)、 Lamantino Amazónico, Manatí Amazónico, Vaca Marica Amazónica(西)
出生時身長體重:75-85cm、10-15kg
最大身長體重記錄:2.8m、480kg
壽命:約60-70年
外型特徵
亞馬遜海牛與其他海牛類似,身體同樣呈紡錘狀,頭部比例小,背部寬闊,以及尾鰭扁平呈圓槳狀。但牠們有幾項可供辨別的特徵,包括更小、更為流線形的身體,較光滑的皮膚與較狹長的吻部,腹部有白或粉紅的斑紋,以及較為修長且缺乏趾甲的前肢。除了明顯的腹部淺色斑紋外,體色大致呈暗灰至黑色。
分布
亞馬遜海牛生存於亞馬遜河流域的河流與支流,包括巴西、祕魯、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等國,牠們似乎僅在淡水中活動,雖然有時會進入河口。牠們可以往河流上游移動到水位夠高的地方,但一般偏好泛濫的湖泊與河道,特別是植物茂盛且水溫在攝氏22至30度之間的區段。每年6月水位高漲的時候,牠們會進入河道旁淹水的森林或溼地,而當7、8月份水位降低,牠們又會回到終年水量充沛的深潭等水域。
習性
牠們在覓食、旅行或交配時會形成鬆散的群體,一般不超過10頭,大族群則極為罕見。由捕獲的亞馬遜海牛的研究中,發現牠們不論白天或晚上皆會活動,每天花費約8小時覓食、4小時休息,其餘12小時則四處移動,每天游動的距離可達2.6公里以上。一般每分鐘換氣數次,最長可閉氣14分鐘。在野外,亞馬遜海牛的活動與河水的季節性變化息息相關,在枯水期時牠們會減少大部分的活動(包括覓食在內)以節省能量,到了12月河流水位開始上升時,雌海牛分娩、再次開始交配,海牛們開始儲存體內的脂肪。亞馬遜海牛主要被美洲豹、凱門鱷與鯊魚捕食。
生殖
亞馬遜海牛的繁殖期會受到季節性水位變化的影響。雖然自12月至隔年7月間皆可生產,但一般多位於2至3月,可能是因為此時雌海牛較易取得食物,哺乳期間的能量消耗壓力較小。由捕獲之幼獸觀察得知,牠們每個星期約可成長1.5公分、體重增加達1公斤左右。生產與交配約略在同時段發生,個體間曾觀察到有和西印度海牛類似的行為,包括展示生殖器、以前肢抱住對方與翻滾等動作。估計懷孕期至少在12個月以上,1胎僅產1仔,雙胞胎的情況極為少見。海牛母子間的連繫相當緊密,母親會將小海牛背在背上游泳或伴隨於身旁,推測可能每2年才生1胎。
食性
亞馬遜海牛以多種水生與半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在亞馬遜河流域,由於季節性的水位變化高達10至15公尺,不同季節裡食物的供應量差距很大。在12月至隔年6月的雨季間,水位高漲,此時亞馬遜海牛會到氾濫的區域覓食,因該處的食物量非常豐富;當7、8月分水位開始降低時,牠們會移動至深潭與河流中;到了11、12月水位更低時食物來源更少,若是找不到新鮮食物,牠們會食用乾枯的植物或乾脆絕食。亞馬遜海牛的新陳代謝率相當低(約為一般恆溫動物的36%左右),加上體內儲藏有大量脂肪,這讓牠們可以在絕食的情況下存活200天之久。在枯水期中牠們有時會攝食泥土,這往往會造成腸阻塞甚至死亡。據捕獲的亞馬遜海牛所得資料,牠們每天消耗9至15公斤的植物,每天花6至8小時覓食,一次通常約30至90分鐘,但有時會長達2.5小時。
現狀
亞馬遜海牛早在17世紀時就已被人類捕殺,最初的目的應為獲取其肉。1780至1925年間每年的捕獲量估計在1,000至2,000頭左右,當時主要用來製作1種稱作“mixtra”的菜餚,將海牛肉油炸後包裹脂肪做成。到了1935年,由於皮革業的需求,捕獲量跟著大幅提升,1935年至1954年間,有上千張海牛皮與數公噸的海牛肉從巴西出口,造成其數量大減。雖然1954年發明了人造皮作為獸皮的替代品,直到1960年代早期,巴西地區每年仍捕殺4,000-10,000頭亞馬遜海牛,其後降低至1,000-2,000頭。1973年巴西政府將亞馬遜海牛列為保育類動物,但由於地處偏遠與缺乏執法者造成取締因難。盜獵通常使用魚叉,據報告指出目前的獵捕主要來自當地部落,以賣海牛肉來儲備軍火。
其最大族群位於巴西,在祕魯、哥倫比亞與厄瓜多並不常見。除了人類的獵殺,其死亡率也受自然因素影響,例如1963年發生的大旱災造成上百頭海牛死亡。棲地的破壞包括伐木、原油外洩汙染與開礦等,由於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採伐急速增加,造成河水流量減少,不但造成乾旱期延長也使得食物變少,而汙染和泥沙迂積除了造成食物來源減少以外,也可能對其健康與生殖能力造成影響。另外,被漁網纏身導致的溺斃事件也造成不少死亡案例。和其他海牛一樣,牠們的低繁殖率加上盜獵與棲息地的嚴重破壞,已使其面臨滅絕的危機。
參考書目
1.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86-489. ISBN 0-375-41141-0
2. Ronald M. Nowak, 《Walker's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16-217. ISBN 0-8018-7343-6
3. John E. Reynold III and James A. Powell, 《Manatees(Trichechus manatus, T. senegalensis, and T. inunguis)》,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709-720. ISBN 0-12-551340-2
4. David K. Caldwell and Melda C. Caldwell, 《Manatees - Trichechus manatus Linnaeus, 1758; Trichechus senegalensis Link, 1795 and Trichechus inunguis(Natterer, 1883)》,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3: The Sirenians and Baleen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P33-66. ISBN 0-12-588504-0
參考文獻
- ^ Trichechus inungu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9 Dec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