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性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ir7538留言 | 贡献2020年7月11日 (六) 01:33 (测试按类别架构的合并分类,)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腹果蠅 (學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為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實驗上,透過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建立帶有特定基因型的品系或子代,進行後續的研究,故須追蹤子代遺傳的染色體是否符合實驗設計。為避免染色體重組與逢機遺傳等現象影響實驗結果,操作上,使用歷年來建立的特定品系,藉由平衡子染色體 (balancer chromosome) 防止重組染色體生殖細胞生成;並以性狀指標精確反映實驗果蠅個別帶有的染色體。研究者觀察果蠅特定的性狀指標,無須萃取果蠅組織檢驗染色體,從外觀即可篩選遺傳染色體符合設計的子代。

性狀成因

存在於果蠅身體上可辨識的性狀,源自於內生性的基因缺失、突變,或外源性嵌入染色體的基因的表現。這些對偶基因 (allele) 會使果蠅在不同發育時期從身體構造呈現和野生型 (wild type) 不同的特徵。

性狀用途

利用對偶基因會隨染色體遺傳給其子代的特性,透過觀察性狀,可以回推該果蠅帶有的對偶基因,進而回溯得知其染色體組成。實驗常用已知染色體組成的品系開始實驗,由性狀觀察佐以孟德爾遺傳定律,即可由親代品系基因型的排列組合得知子代的基因型,研究者再依此原理挑選符合預期的果蠅子代進行實驗。

常用性狀列表

性狀縮寫 性狀特徵 標定染色體 顯隱性遺傳
w 白眼 X 隱性
y 黃身 X 隱性
m 迷你翅 X 隱性
B 棒狀眼 X 顯性
dp 粗短翅 II 隱性
Cy 捲翅 II 顯性
Ser 殘翅 II 顯性
Sp 多生背側剛毛(notopleural bristles) II 顯性
Sb 剛毛(bristles)粗短 III 顯性
GFP 螢光 外源 顯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