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投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vewhatyoudo留言 | 贡献2020年8月17日 (一) 14:5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投社巴賽語:Ki-pataw)為台灣清治時期平埔族巴賽族中的一社。「北投」發音為Pataauw,巴賽語女巫的意思,經猜測,是因為該地為硫磺產地,煙孔瀰漫似乎有女巫出現而得名。

概要

16世紀之前,現有文獻就只提及西班牙神父曾至此宣教,其他就鮮少有所記載。即使17世紀,郁永河裨海記遊中仍指出北投社的兩百戶人家,為主宰該地數十平方公里的唯一族群。

18世紀後,漸有漢人移民在此建立北投庄。平埔族區分為漢化的內北投社與較少與漢人聯繫的外北投社。不過兩者,均在19世紀末被漢化。台灣日治時期知名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897年的田野調查中就發現,北投社平埔族民住家多為土角厝、茅草為頂的台灣式農家。穿的是漢式衣服,食用漢式飲食,也使用廈門語系的北台灣漢語。

參考文獻

  • 伊能嘉矩,1996a,台灣踏查日記(上),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 伊能嘉矩,1996b,台灣踏查日記(下),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 伊能嘉矩,1996c,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