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同歸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0年8月23日 (日) 12:22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中元節與盂蘭盆節_(華人)Cat:華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萬善同歸,又稱萬善同同歸所(取義於「萬善同歸之所」),是奉祀無主孤魂的小祠。

簡介

萬善同歸原是佛家語,指「萬種善行同歸實相」,乃永明延壽禪師所提出,他認為,各種修道行善,最終歸向西方淨土。而此一詞語,在民間逐漸變成為眾亡魂祈求冥福的詞語。

臺灣開墾之初,瘟疫痢疾頻傳,械鬥戰爭不斷,眾多無人收屍斂葬的死者,而民眾秉持善心,往往聚而收埋,號曰「萬善同歸」或「萬善同」等。現臺灣臺北市士林區芝山,仍有同歸所一祠,安奉孤魂。

中元節時,廟宇設法會普渡亡靈,亦用紙紮一房舍,上書「同歸所」,以供各路無主平民的孤魂在法會時棲身之處,兩旁各設「男堂」、「女室」。中設一神位,書「無祀男女孤魂滯魄等眾香位」、「界內五音十彙無祀男女孤魂滯魄等眾香位」、「沃焦山下男女孤魂滯魄眾等眾香位」、「無祀冥府陰光孤魂滯魄等眾香位」之類字樣。

2016年5月,臺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將接管原來由臺中市各區公所管理的公墓,但要求各區公所先排除各公墓都有的百姓公廟、同歸所等祠廟,引發臺中市議員質疑不符民情[1]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盧金足. 百姓公、萬善堂 集中歸一所? 議員指不符民情恐掀爭議. 中國時報. 2016-05-07 [201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