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 (高雄市)

坐标22°32′47.19″N 120°19′17.20″E / 22.5464417°N 120.3214444°E / 22.5464417; 120.321444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011:ee03:19c4:4d3a:c101:b53d:bda留言2020年8月26日 (三) 06:12 →‎宗教信仰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紅毛港
台灣堡圖中的「紅毛港庄」
表記
漢字 紅毛港
白話字 Âng-mn̂g-káng

紅毛港是過去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一個漁村,與鹽水港、大林蒲及中洲相接壤。曾經是日本統治時期高雄州烏魚漁獲的主要產地[1]

紅毛港又可細分成「埔頭仔」、「姓楊仔」、「姓吳仔」、「姓李仔」、「姓蘇仔」、「姓洪仔」等六個聚落,各有一間角頭廟[2][3]:71[4]:97

歷史

早年

據稱荷治時期時,因有部分自安平遭驅逐之荷蘭人於此小漁港出沒,因而得名紅毛港[5]日治時期於當地陸續設有公學校、信用組合、漁業組合等機構,同時也備有有水道、電氣等設施[6]。且有相當稠密的的人口[7]。1933年時,紅毛港住民人口有5000左右[8]

遷村

1967年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闢,紅毛港因此與旗津的中洲地區分離。在小港工業化與高雄港區擴建的過程中,紅毛港逐漸被貨櫃碼頭及工廠等設施包圍;長期的填海造陸,也使當地漁業所仰賴的海岸生態受到破壞[9]。同時紅毛港因為被劃入工業區或港區計畫之中而實施禁建,並計畫遷村[10]。但計畫經過多年延宕與爭議,並歷經多次抗爭活動與陳情,如2002年時的「炸船封港」事件[11]

2006年5月,紅毛港遷村作業中的拆除工程開始,同時也進行文物保留[12]。2007年,紅毛港遷村作業完成[13],土地點交高雄港務局,之後再轉交陽明海運[12]。紅毛港原址村落完全被移除。原本的紅毛港地區則主要成為2007年12月開始興建的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所在[13]

遷村後,新的紅毛港聚落位在鳳山溪兩側,除了部分在前鎮區崗山仔,大部分在鳳山區牛寮。

行政區劃沿革

宗教信仰

紅毛港的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臺灣民間信仰)為主[2]。主要有六大角頭廟與十三間小廟,另有許多私壇[3]:71[4]:97[2]

名稱 主神 舊址 新址 備註
角頭廟
飛鳳寺 廣澤尊王 小港區海汕一路97號 鳳山區紅毛港路27號 埔頭仔的角頭廟[3]:71[4]:97[2]
飛鳳宮 保儀尊王(武安尊王) 小港區海汕一路285號 鳳山區保華一路136號 姓楊仔的角頭廟[3]:71[4]:97[2]
天龍宮 何府千歲 小港區海汕三路20之3號 前鎮區明鳳三路216號 姓吳仔的角頭廟[3]:71[4]:97[2]
濟天宮 保儀尊王(武安尊王) 小港區海汕四路50號 前鎮區明鳳三路220號 姓李仔的角頭廟[3]:71[4]:97[2]
朝鳳寺 觀音菩薩(原為觀音、媽祖並列) 小港區海汕四路203號 鳳山區紅毛港路90號 姓洪仔的角頭廟[3]:71[4]:97[2],是紅毛港地區最早完成合併遷建的廟宇[15]
朝天宮 天上聖母 小港區海汕五路132號 前鎮區明鳳三路51號 姓蘇仔的角頭廟[3]:71[4]:97[2]
其他廟宇
保安堂 海府、郭府、宗府 小港區海汕五路97之1號 鳳山區國慶七街132號
福德祠 福德正神 小港區海汕四路209號 鳳山區紅毛港路90號 遷建後與朝鳳寺合併[15]
大城隍爺公壇 城隍爺 小港區海汕五路147號 前鎮區明鳳三路59巷21號 遷建後改稱「紅毛港城隍廟」[16]
海眾廟 海將軍、海眾聖爺、先師 小港區海汕一路294號 鳳山區國慶七街130號
修善堂 觀音佛祖 小港區海汕一路230之5號 鳳山區六成街125號 最初名為「五公壇」,後改「五公府」,二次大戰後改為「修善堂」[2]:61
西南城 顏府千歲 小港區海汕四路2-1號
正直千歲廟 正直千歲 小港區海汕一路1-81號 小港區高坪六十街 遷建後改稱「大坪頂正公廟」
管府廟 管府千歲 主神現供奉於飛鳳寺內。

影視拍攝取景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 聚落發展脈絡. 紅毛港聚落文化.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朱秀芳(文字)、蔣茂盛(攝影). 《戀戀紅毛港──寺廟建築與信仰》. 青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08-04. ISBN 978-986-6830-52-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億勳. 《紅毛港文化故事》. 晨星. 2006-12. ISBN 978-986-00-8454-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張守真、楊玉姿. 《紅毛港的前世今生》.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008-01. ISBN 978-986-01-3024-9. 
  5. ^ 紅毛港緣由. 紅毛港文化園區. 
  6. ^ 鳳山郡要覽. 鳳山郡役所. 1939. 
  7. ^ 鳳山郡要覽. 鳳山郡役所. 1941. 
  8. ^ 昭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4. 
  9. ^ 填海造地. 紅毛港聚落文化.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1). 
  10. ^ 業務職掌及相關會議. 紅毛港遷村紀實.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11. ^ 遷村無期 紅毛港居民要炸船 爆警民衝突. 自由時報. 2002-01-15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3). 
  12. ^ 12.0 12.1 紅毛港遷村過程大事紀. 紅毛港遷村紀實.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13. ^ 13.0 13.1 楊菁菁. 紅毛港遷村 鄉親最後巡禮. 自由時報. 2008-02-18 [2010-05-07]. 
  14. ^ 紅毛港名稱之由來. 紅毛港聚落文化.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7). 
  15. ^ 15.0 15.1 孫銘鍾. 〈紅毛港遷村後首座廟宇入火安座 陳菊贈匾道賀致謝〉. 今日新聞網. 2011-01-05 [2018-03-10]. 
  16. ^ 紅毛港城隍廟.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