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發電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5日 (一) 17:37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甲溪發電廠
台電大甲溪發電廠廠本部大門
地图
國家/地区臺灣
位置 中華民國臺中市和平區天輪里東關路2段89-1號
坐標24°11′02″N 120°55′23″E / 24.184°N 120.9231°E / 24.184; 120.9231
現況運行中
始建日期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
持有單位臺灣電力公司
水力发电站远程集控中心
所属廠房數7
集控機組數21
發電水壩數6
總额定容量1137.165 MW
發電概況
额定容量1137.165
網站
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
(本信息框数据截至2013年6月)
大甲溪發電廠廠本部辦公廳與中央遙控中心。

大甲溪發電廠(全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是座台灣電力公司所轄的水力發電廠。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將大甲溪主流沿線上七座電廠及機組合併而成,自上游至下游依序為德基青山谷關天輪(包括新天輪)、馬鞍社寮后里[1],其中五座電廠設有水壩或堰堤,自上游至下游依序為德基水庫青山壩谷關壩天輪壩馬鞍壩等,均以發電需求而調度為主要工作,由台北調度中心視各地的核電、火力、水力之發電狀況,如遇供電不足或緊急狀況時,可機動對各地水力電廠與機組調增其水輪機即時啟動運轉發電,以即時補充各地供電需求,大甲溪發電廠等七座發電之效能對台灣電力配置甚為重要,亦具有蓄水與對大甲溪下游之防洪功效。大甲溪發電廠等七座電廠及機組的總裝置容量計1137.165MW,年發電量達26億度電,佔全台灣的水力發電裝置容量約4分之1,相當於水力發電容量40%[2]

沿革

日治時期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完工啟用後邁入工業化時代,臺灣對於電力需求大增,日本台灣總督府於1941年提出十年電源開發計畫,分別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及東台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執行工業台灣的電源開發計畫[3]

在臺灣的河川中,大甲溪集水區域廣、流量大、中上游河床陡峻,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是電源開發計畫的重心,加上新高港需要大量電力,大甲溪距離較近,可減少送電線路損失,故計畫於大甲溪流域興建發電工程。

「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預計要興建達見(德基)、下達見(青山)、明治(谷關)、下明治(下谷關)、天冷(天輪)、豐原第一(馬鞍)、豐原第二、豐原第三等八座發電所[3]。1941年1月,天冷水力發電所開工,1942年大甲溪水力開發計畫成形,1943年並舉行開工典禮[3]。不過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益趨劇烈,戰事日漸吃緊,資金及人力漸缺,1944年10月宣布停工,水力發電工程暫告停頓,當時天冷發電所土木工程已經完成了七成以上。二次大戰末期,盟軍為切斷期補給線,以台灣為轟炸目標,天冷水力工程也不能倖免,不過受損較為輕微。

省政府時期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來台,成立臺灣電力公司,展開電力復原及開發的工作。臺電於1948年成立天冷工程處。1950年韓戰爆發,美援物資開始運往臺灣,臺電是美援重點資助的主要機關之一,其中位於大甲溪天輪發電廠是臺電第一座獲得美援的大手筆資助之工程,1950年動工興建,並獲得美援支援工程費用及運輸設備及鋼管,工程於1952年9月21日竣工[4]

現今

大甲溪發電廠原有五個各自獨立的發電單位,1996年(民國85年)8月因應臺電公司人力精簡計畫,將大甲溪主流沿線上德基、青山、谷關、天輪(包括新天輪)、馬鞍、社寮及引用大安溪水的百年后里電廠等七座電廠及機組合併成大甲溪發電廠,行政管理及集中遙控中心設於天輪分廠,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總裝置容量達110萬KW以上,共有五個主要水壩及七個電廠[5]。除了發電功能外,更負責大台中地區防汛、滯洪、灌溉、科技工業用水及一般民生用水的供給[5]。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大甲溪沿岸地質破碎,原有邊坡落石情況益形嚴重。後續幾次颱風豪雨,引發土石流,大量砂石淤積於大甲溪河床,墊高河床。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谷關分廠發電設備全毀、2004年敏督利颱風造成青山分廠發電設備無法修復,其他德基、天輪各廠,廠房都受不等程度的淹水,整個大甲溪發電系統幾近停擺。目前德基、天輪、馬鞍等廠已修復,谷關分廠亦已更新機組,於2008年完成復建;青山分廠則進行復建中,預定2015年底陸續完成併聯發電[5]

旗下分廠及機組

德基分廠

大甲溪發電廠德基分廠,全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德基分廠,簡稱德基發電廠,是一座位於臺灣台中市和平區內的水力發電廠,位於大甲溪上游,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的大甲溪發電廠管理,利用德基水庫所擷取之大甲溪溪水進行發電,為一水庫式發電,發電量達到23萬4千瓩(234MW),年平均發電量達3.6億度,在大甲溪發電廠系列中僅次於青山發電廠,同時也是大甲溪流域電力開發的樞紐。

青山分廠

青山發電廠(全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青山分廠),是臺灣的一座水力發電廠,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即大甲溪中游達見峽谷的下游,為大甲溪發電廠系列中的其中一座分廠,是臺灣裝置容量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2004年七二水災造成廠房淹水受損嚴重,2009年展開復建工程,預計2015年底商轉。

谷關分廠

大甲溪發電廠谷關分廠(全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谷關分廠,簡稱谷關發電廠)是座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內的水力發電廠,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的管理之下,利用谷關水庫所擷取之大甲溪河水進行發電,為一水庫式發電。目前,在2008年重建後發電量達到21萬2800千瓦(212.8MW),是為大甲溪發電廠系列中的其中一座機組。

天輪分廠

天輪發電廠,全名為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天輪分廠,簡稱天輪電廠或天輪分廠,是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所管理的水力發電廠,位於台灣台中市和平區天輪里,即大甲溪中游與支流東卯溪合流處、中部橫貫公路22.5公里處,為大甲溪流域水力發電系統中最先興建之發電廠,目前包括天輪電廠及新天輪電廠,而大甲溪發電廠之行政中心及遙控中心亦設於天輪分廠。

馬鞍機組

馬鞍發電廠,全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又稱為馬鞍水力發電廠或馬鞍電廠,是台灣電力公司所管理的一座水力發電廠,位於台灣台中市和平區馬鞍寮,即位於大甲溪中游的天輪發電廠後池旁,隸屬於大甲溪發電廠。

社寮機組

大甲溪發電廠社寮機組,又稱為社寮角發電廠,是臺灣的一座小型水力發電廠,位於臺中市石岡區萬興里社寮角,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的1922年,目前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是大甲溪水系第一座水力電廠。

后里機組

后里發電廠,全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后里機組,又稱為后里水力發電廠或后里電廠,是台灣電力公司所管理的一座水力發電廠,位於臺灣台中市后里區,大安溪左岸,台13線尖豐公路旁,鄰近台灣自來水公司鯉魚潭給水廠。

后里低落差示範電廠(代營運)

位於臺中市后里區。由台中農田水利會所擁有,廠內設有一部裝置容量110KW感應式發電機,由一部貫流式水輪機帶動,並且目前委託台灣電力公司大甲溪發電廠代為營運。所發電後的利潤則再做為回饋金供給台中農田水利會。而該發電廠也是全臺灣唯二的低落差微型水力發電廠。

名稱 發電機組型號 機組數量 發電方式 設計水頭(公尺) 單部機組流量(CMS) 容量(MW 所屬水系 位置 啟用年代 引用水壩 機組照片 狀態
德基分廠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3 水庫式發電 163 72.5 234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74年 德基水庫 運轉中
青山分廠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4 調整池式發電 275 150 360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70年
(2015年重建完工)
青山壩 運轉中
谷關分廠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4 水庫式發電 172.7 34.5 217.8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61年
(2008年重建完工)
谷關壩 運轉中
天輪分廠 (1號至4號機)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4 調整池式發電 171 68 90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52年 天輪壩 運轉中
(5號機)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1 調整池式發電 176 70 105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96年 天輪壩 運轉中
馬鞍機組 法蘭西斯豎軸水輪發電機組 2 調整池式發電 106.85 72.25 133.5 大甲溪 臺中市和平區 1998年7月 馬鞍壩 運轉中
社寮機組 法蘭西斯橫軸圓錐單吸出尾水管型水輪發電機 1 川流式發電 27.3 4.5 0.9 大甲溪 臺中市石岡區 1922年 臨時壩 運轉中
后里機組 法蘭西斯橫軸單流渦卷式水輪發電機 2 川流式發電 72.4 3.28 1 大安溪 臺中市后里區 1911年8月 臨時壩 運轉中
后里示範電廠(代營運) 貫流式水輪發電機 1 川流式發電 3.6 4.3 0.11 大安溪 臺中市后里區 1986年 臨時壩 運轉中

水壩壩體

名稱 動工 竣工 水壩類型 壩高(公尺) 壩長(公尺) 壩體積(立方公尺) 計畫容量(立方公尺) 有效容量(立方公尺) 集水區面積(平方公里) 滿水位面積(公頃) 水位標高(公尺) 水壩圖片 備註
德基水庫大壩 1968年 1974年 混凝土雙曲線薄型拱壩 180 285 456,000 266,210,000 170,930,000 592 454 1,400
志樂壩 由志樂溪攔截引水後導流至德基水庫中儲蓄。
青山壩 1964年 1970年 混凝土重力壩 45 100 57,000 690,000 370,000 595.8 5 1,244
谷關壩 1957年 1961年 單向彎曲混凝土拱壩 85.1 149 77,770 17,100,000 4,340,000 686.2 44.4 950
天輪壩 1952年 1956年 混凝土重力壩 48.2 91 88,000 824,000 366,000 760 8.3 775
馬鞍壩 1996年 1998年 混凝土重力壩 23.5 229.5 N/A 575,000 334,000 916.4 19.9 547

相關

參考資料

  1. ^ 大甲溪發電廠 (PDF). 台灣電力公司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2. ^ 大甲溪發電廠. 中區水資源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9)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林炳炎. 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 臺北市: 自刊. 1997年. ISBN 957-97197-7-2. 
  4. ^ 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營造業百年史. 臺北市: 遠流出版公司. 2012年: 136頁. ISBN 9789573269854. 
  5. ^ 5.0 5.1 5.2 大甲溪電廠簡介. 森林水資源電力科技生態走廊. [2015-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