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保生大帝宮

坐标23°2′1.56″N 120°17′45.01″E / 23.0337667°N 120.2958361°E / 23.0337667; 120.295836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62.51.1留言2020年10月13日 (二) 10:45 →‎發展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新化保生大帝宮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新化區豐榮里6鄰洋子127號
主神保生大帝
例祭
建立时间荷蘭時期(1624年-1662年)[1][2][3]
地圖
地图
保生大帝神像
萬曆丙辰年的觀音像
牌樓
旗桿

新化保生大帝宮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主祀保生大帝,又稱洋港大帝宮保生大帝廟[註 1],俗稱「大道公廟」[2][4][1],該廟也是洋仔聚落的庄廟[3]。因為文獻記載建於荷蘭時期,故有學者認為是臺灣首座保生大帝廟[註 2][2][1][3][5],又稱「開臺大道公」[6]

另外新化原有的鄉土活動「鬥蟋蟀」,自1985年豐榮里長楊進丁發起「鬥蟋蟀比賽」以來,多在夏秋之際於保生大帝宮的廟埕舉辦[3]

沿革

立廟由來

新化保生大帝宮在《臺灣縣志[註 3](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與《重修臺灣縣志[註 4](乾隆十七年,1752年)已有記載,且寫說該廟在荷蘭人統治臺灣時已興建[2][3][1]。另外該廟以青斗石雕刻的觀音菩薩像,背部刻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造」[2][3][1]。而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資料顯示,約在1659年12月[註 5]左右時基於宗教與政治因素,荷蘭東印度公司已將大目降社(在今新化區)居民遷到有一名牧師的新港社(在今新市區)以接受更好的基督教教育,而大目降社的耕地則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以1500里耳賣給了漢人耕種[7],故新化地區在荷蘭時期的確有漢人活動。

由於官方文獻記載該廟建於荷蘭時期,遂有看法認為新化保生大帝宮是全臺最早的保生大帝廟[註 6],甚至是全臺最早的廟宇[1]

發展

新化保生大帝廟在清朝時,曾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楊能萬倡議重建,後來在道光年間又重修[1]。同治五年(1866年)由董事楊胤、林貓、黃化、廖玉、沈全、陳芳、蔡亮、楊逝、李英東等人募款,以資金1千3百多銀元進行大修[4][1]

到了日治時期,保生大帝宮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當地信眾聚資七百圓進行修繕[4][1]。大正三年(1914年)再修,另據說便是在此時改名「大帝宮」[1][6]。而後在昭和三年(1928年),董事林德成、陳文山、蕭漢、楊凱風、蔡蓋儀、林鴉母、鄭番、沈盛、楊天乞、林奢等人再次募款重修[1]

二次大戰後,於民國卅七年(1948年)經董事陳連進、林大目、鄭從、沈閂、楊明憲、蔡蓋儀、鐘水謨、陳金柱、陳水連、楊枝勇等人募款,進行重修[1]。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因年久失修且感到舊廟不敷使用,遂進行重建,於該年7月落成[1]。而也是在此次重修中,發現廟中觀音像是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所刻的古物[2]。到了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因為漏水問題再次整修,並於完工後(2010年)舉行「五朝慶成祈安清醮」[2]

祀神

傳說

相傳當時大道公渡海來臺時,船上有一名知縣,祂向知縣顯靈說要住在「埔羌村八卦宅」[2][3][1]。而洋仔地區確有一古地名叫做「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註 7],據說大道公當年為爭廟地,曾與媽祖發生爭執[1][2][3]。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指出,新化保生大帝廟既然在荷蘭時代已存在,建廟之初怎會有知縣來臺,且當時新化地區應無媽祖信仰[2]

註釋

  1. ^ 臺南州祠廟名鑑》便使用「保生大帝廟」來稱呼[4],1981年辦理寺廟登記時也使用「保生大帝廟」這個名稱[2]
  2. ^ 其他認為可能是全臺首座保生大帝廟者,尚有學甲慈濟宮開基開山宮洲仔尾保寧宮、澎湖馬公威靈宮等廟宇[2]
  3. ^ 《臺灣縣志‧卷九》:「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
  4. ^ 《重修臺灣縣志‧卷六》:「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踞臺,與漳泉人貿易時,已建廟廣儲東里矣」。
  5. ^ 資料來源是巴達維亞總督約翰·馬特索科爾英语Joan Maetsuycker於1659年12月16日向荷蘭東印度公司本部寄出的報告[7]
  6. ^ 《臺南縣志‧自然志上卷》便稱該廟「為臺灣最早之神聖,有開臺大道公之稱云」[1][2]
  7. ^ 《南瀛古廟誌》《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均作「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理』」[1][3],但《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則寫「洋家府埔羌村八卦宅地『埋』」[2]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04: 頁346-363. ISBN 957-00-3357-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周茂欽.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111-114. ISBN 978-986-03-9418-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張耘書. 《貫古通今臺19甲:從太子宮到龜洞》.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278-282. ISBN 978-986-04-3026-4. 
  4. ^ 4.0 4.1 4.2 4.3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88頁 (日语). 
  5. ^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頁268、269. ISBN 978-986-00-9689-7. 
  6. ^ 6.0 6.1 范勝雄 等著. 《鹽溪合水趣府城:鹽水溪文化資產特展圖錄》. 臺南市: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12-12: 頁187. ISBN 978-986-84830-7-1. 
  7. ^ 7.0 7.1 程紹剛 譯註.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 聯經. 2000年10月: 516、517頁. ISBN 978-957-08-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