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鷸鴕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3日 (四) 05:42 (补救6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鷸鴕屬
化石时期:中新世至現在
北島褐鷸鴕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演化支 新平胸類 Novaeratitae
目: 无翼目 Apterygiformes
Haeckel, 1866
科: 无翼科 Apterygidae
Gray, 1840[1]
属: 无翼属 Apteryx
Shaw, 1813[1]
模式種
大奇威鳥
Apteryx australis
Shaw, 1813[2]
各種鷸鴕的分佈範圍
異名[3]

Stictapteryx Iredale & Mathews, 1926
Kiwi Verheyen, 1960
Pseudapteryx Lydekker 1891

鹬鸵Kiwi),又譯為奇异鸟幾維鳥奇威鳥,泛指無翼鳥科Apterygidae)下的鳥,無翼鳥属Apteryx)是無翼鳥科唯一的屬,是新西蘭特有種,也是新西蘭的國鳥及象征,“幾維鳥”因其叫聲“幾維”而得名,且蛋是由雄鳥孵出。

在古老的新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翔能力逐漸退化。這裡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鳥,因此,新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但大多無翼鳥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滅絕了,僅恐鳥就有15種滅絕。鷸鴕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形態

鷸鴕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如髮,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鷸鴕很容易受到驚嚇,且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要觀察牠們的生態並不容易。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

牠們的壽命可達三十年,算是很長壽的鳥類。

生活習性

生性慵懶的鷸鴕,一天睡眠可達二十小時。鷸鴕相當害羞,主要在夜間行動。牠們的嗅覺很敏銳,連在十公分深以下的土中的蟲兒及氣味也能聞出並抓來吃。牠們算是雜食類動物。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亦會在河澗覓食鰻魚螯蝦兩棲類動物,亦會吃果實

鷸鴕主要的繁殖季節是在每年的6月至翌年3月,如信天翁海鷗一樣採用一夫一妻制,夫妻關係可長達20年,即使配偶死亡亦會守寡。鷸鴕會挖地穴築巢,較為隱蔽以防被襲,在夜間會召喚配偶交配

鷸鴕還有一個很“奇異”的習性,即由雄鳥負責孵卵的工作(紐西蘭人也因此稱顧家的男人為“Kiwi husband”)。雌鳥下了蛋之後,角色即轉變為在洞穴外守衛的衛兵。鷸鴕的蛋十分巨大,約半公斤,相當於雌鳥體重的三分之一。

分類學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鷸鴕與其他紐西蘭的恐鳥為近親,然而DNA研究顯示鷸鴕的最近親其實為馬達加斯加象鳥[4][5],而現存的最近親則為鴯鶓食火雞,而不是恐鳥[4][6]。 2013 年在紐西蘭南島 Saint Bathans Fauna英语Saint Bathans Fauna 遺址發現生存於中新世原鷸鴕英语Proapteryx,體型較現存的鷸鴕小且可能具有飛行能力。這項發現證明了鷸鴕與恐鳥是在不同的時期獨立來到紐西蘭的,且當原鷸鴕來到紐西蘭時,恐鳥已經演化成不會飛的大型鳥類[7]

滅種危機

提醒駕駛附近有出沒奇異鳥的交通警示牌

紐西蘭澳洲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因此紐西蘭沒有受到來自亞洲的肉食動物的侵擾,使得這片與世隔絕的島嶼,一度成為鳥類的天堂,許多獨特的鳥類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會飛的鳥,更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

但自毛利人歐洲人相繼發現這塊未開發地以來,他們帶來的外來物種,如等,不僅遂漸變成強勢動物,也改變了紐西蘭生態平衡。此外,岛上的白鼬会对雏鸟构成威胁。加上人類活動如開墾、建設等,破壞和侵犯原本鳥類的棲息地,已使50餘種鳥類走上絕種之路。如巨型恐鳥,站起來高達四公尺,現在只能在博物館看到它的骨骼標本;又如紐西蘭鷹,有著如虎爪一樣大小的利爪,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鷹,但牠難逃絕種的命運。所幸,動物的保育越來越受重視,例如大奇威鳥小斑奇威鳥,在斯圖爾特島和少數的森林國家公園都還可看到牠們的蹤跡。

另外,紐西蘭政府鑑於貓類(肉食動物)對鷸鴕的威脅最大,已頒布法例,對有鷸鴕出沒地區的家貓實施宵禁,以減低鷸鴕在夜間出沒時被貓殺掉的機率。

參考文獻

  1. ^ 1.0 1.1 Brands, Sheila. Systema Naturae 2000 / Classification, Family Apterygidae. Project: The Taxonomicon. 14 August 2008 [4 February 2009]. 
  2. ^ Hemming, Francis (编). Opinion 67. One hundred and two bird names placed in the Official List of Generic Names. Facsimile Edition of Opinions 1–133. Opinions and Declarations Rend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1B. London: International Trust for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1958: 179 [1916]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9). 
  3. ^ Gill.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New Zealand, Norfolk and Macquarie Islands, and the Ross Dependency, Antarctica (PDF) 4th. Te Papa Press. 2010 [22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21). 
  4. ^ 4.0 4.1 Mitchell, K. J.; Llamas, B.; Soubrier, J.; Rawlence, N. J.; Worthy, T. H.; Wood, J.; Lee, M. S. Y.; Cooper, A. Ancient DNA reveals elephant birds and kiwi are sister taxa and clarifies ratite bird evolution (PDF). Science. 2014-05-23, 344 (6186): 898–900 [2019-11-24]. PMID 24855267. doi:10.1126/science.1251981. hdl:2328/3595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6-29). 
  5. ^ Little kiwi, huge extinct elephant bird were birds of a feather, IN: The Times of India,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4) 
  6. ^ News in Science, AU: ABC,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 
  7. ^ New Zealand. Did small kiwi fly from Australia? - Canterbury Museum - New Zealand Natural and Human Heritage. Christchurch, NZ. Canterbury Museum.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