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uaveness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8日 (一) 04:42 (Disambiguating links to 縱貫線 (link changed to 縱貫線 (鐵路)) using DisamAssist.)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汐止街
七星郡的街
1920年-1945年
首府汐止大字
面积 
• 1938年
71.2873平方公里(27.5242平方英里)
人口 
• 1938年
19157
政府
街長 
• 1920年-1929年
陳定國
• 1942年-1945年
吉田道定
歷史 
• 成立
1920年
• 废除
1945年
行政分區15大字
继承
汐止鎮
今属于新北市汐止區

汐止街(日语:汐止街しおどめまち Shiodome machi */?),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七星郡。今新北市汐止區

至今,老一輩汐止市民仍稱汐止鬧區為「街仔」,此等說法於其他臺北縣原有縣轄市相當普遍。

汐止街之區劃名稱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該境域清朝初期之前為平埔族之一凱達格蘭族之「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18世紀初期,陳賴章墾號首次批准漢人開墾權。1758年,漢人已於此形成街肆,名稱沿襲為峰仔峙庄,之後則因此地為淡水河潮汐終點,故稱水返腳。

1870年代,台灣建省之後行政區劃歸基隆廳石碇堡,仍不成鎮。日治時期初期設水返腳辨務署,1920年設街,並將水返腳更名為日式地名「汐止」。而汐止街之名稱直至中華民國時期仍舊沿用,僅將「街」改為「」。

街庄原名

原屬石碇堡之水返脚街、保長坑庄、鄉長厝庄、十三份庄、橫科庄、康誥坑庄、白匏湖、樟樹灣庄、北港庄、社後庄、叭嗹港庄、鵠鵠崙庄、茄苳脚庄、石硿仔庄、姜仔藔庄[1]

行政區劃

汐止街轄域內分為汐止保長坑鄉長厝十三分橫科康誥坑白匏湖樟樹灣北港社後叭嗹港鵠鵠崙茄苳腳姜子寮石硿子十五個大字

  • 汐止大字下有「汐止」、「街後」、「下寮」小字名
  • 保長坑大字下有「保長坑」、「溪洲寮」、「石門」小字名
  • 鄉長厝大字下有「鄉長厝」、「過港」小字名
  • 橫科大字下有「橫科」、「南港子」、「東勢坑」小字名
  • 樟樹灣大字下有「番子寮」、「樟樹灣」小字名
  • 社後大字下有「社後頂」、「社後下」小字名
  • 北港大字下有「北港口」、「烘內」、「新山」、「柯子林」、「五指山」小字名
  • 叭嗹港大字下有「叭嗹港口」、「烘內」、「小溪」、「雙溪」、「車坪寮」小字名
  • 鵠鵠崙大字下有「鵠鵠崙」、「小坑」小字名
  • 石硿子大字下有「石硿子」、「作坡內」小字名
  • 姜子寮大字下有「姜子寮」、「石壁子」小字名[2]

街長

任數 姓名 肖像 出身 就任 離任
1 陳定國 台北 1920年 1929年
2 李朝芳 台北 1929年 1937年
3 神谷龜吉 東京 1937年 1942年
4 吉田道定 福島 1942年 1945年


交通

渡船場

汐止街渡船場[3]
渡船場名 今位置 河流寬度
保長渡船場 汐止區保長里
基隆市七堵區友蚋
90公尺
江北渡船場 汐止區江北里
智慧里
70公尺
北峰渡船場 汐止區北峰里
樟樹里
80公尺
社后下渡船場 汐止區北山里
橫科里
80公尺

鐵路

縱貫線

煤礦軌道

1925年煤礦輕便車軌道[4]
路線 經營概況
五堵驛-友蚋坑 約1.6公里長,複線,約於1918年所架設的,屬赤司礦業株式會社所有。
五堵驛-十四坑 約6公里長,複線,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但五堵吊橋屬城崎炭礦所有。
十四坑-鹿寮 約2公里長,複線,1912年蘇爾民架設,1925年由蘇爾民與蘇先致共同擁有。
五堵驛-北港口坑 約4公里長,複線,1913年架設,為後宮合名會社所有。
北港口坑-烘內坑 約有3.5公里長,複線,1914年周再思架設,1925年屬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
叭嗹港炭礦-川口 約有2.4公里長,複線,叭嗹港坑架設到川口接五堵北港口坑線,為後宮合名會社所有。
汐止驛-茄苳腳靖和坑 約有2公里長,複線,礦權由日東礦業株式會社所有,由蘇爾民包採,該輕便軌道於1924年由蘇爾民架設。

到了1941年,因煤礦的蓬勃發展,更有鐵路的鋪設。以下是汐止街1942年架設鐵路及輕便軌道概況:

鐵道(三噸蒸汽機關車鐵道,俗稱「三分仔車」)[5]
路線 經營概況
調車場(鄉長厝)-十四坑(鹿寮新一坑) 約6公里長,屬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
十四坑-鹿寮新二坑 約2公里長,由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調車場-北港一坑 約4公里長,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無極鋼索運搬軌道(俗稱循環機運搬,Endless Rope Haulage)[6]
路線 經營概況
北港二坑-川口 約3公里長,原由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輕便軌,後來為配合蒸氣機關車運搬改為無極鋼索運搬。
調車場-五堵水洗機廠 約1.2公里,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架設。
輕便軌道[7]
路線 經營概況
北港三坑-五堵驛 約1.5公里長,複線,包採人嚴丙丁架設,礦權屬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嚴丙丁為該公司常務董事。
五堵驛-鹿寮 約9公里長,部分複線,所有權複雜而持分不詳。
北港一坑-烘內 約3.5公里長,複線,益興炭礦株式會社所有,計畫開鑿烘內坑,保留該軌道,供居民利用。

教育

小學

1941年3月,日本發布國民學校令,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

小學校

  • 汐止尋常小學校→汐止國民學校(今汐止國中

公學校

  • 汐止公學校→汐止南國民學校(今汐止國小

觀光

經濟

倪蔣懷1929年的《汐止街道》

主要物產為煤炭和茶葉。1934年至1937年間,汐止街植茶面積達800甲,製茶戶數多達800戶。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資源短缺,將種茶土地改為種植其他作物,導致茶業逐漸走下坡。[9]

1938年起,台灣總督府推行礦物增產令,益興炭礦株式會社借各項助成金鋪設3噸蒸汽機關車鐵路:鹿寮線、北港線等共約12公里,並在五堵驛附近裝設千千岩式機械水洗機及開鑿鹿寮二新坑,擴充企業。使得五堵成為當時台灣第一的高爐煉鐵工業區。[10]

參考來源

  1.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2.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3. ^ 《汐止鎮志》,303頁
  4. ^ 《汐止鎮志》,318頁
  5. ^ 《汐止鎮志》,319頁
  6. ^ 《汐止鎮志》,319頁
  7. ^ 《汐止鎮志》,319頁
  8. ^ 《七星郡要覽》,七星郡役所,昭和十三年版,79頁
  9. ^ 《汐止鎮志》,43頁
  10. ^ 《汐止鎮志》,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