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亚斯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uaxdon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3日 (六) 17:13 →‎參考資料:​ 調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尼亞斯語
Li Niha
母语国家和地区 印度尼西亞
区域北蘇門答臘省尼亞斯島巴圖群島
母语使用人数
77萬人 (2000年)
語系
文字拉丁字母
語言代碼
ISO 639-2nia
ISO 639-3nia

尼亞斯語Li Niha)是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語言,使用者大都住在印度尼西亞(印尼)北蘇門答臘省尼亞斯島巴圖群島。截至2000年,這種語言的使用者大約有77萬人,不過語言學家卻指出這種語言的使用者人數較低,會令這種語言面臨滅絕的威脅。尼亞斯語可以細分為三到五種方言,是一種以动宾主语序为基本语序的语言。

历史

尼亞斯語是印尼西蘇門答臘省尼亞斯島巴圖群島島民所說的語言,在源流上和在尼亞斯島以北的锡默卢岛居住的錫古萊族印度尼西亚语Suku Sigulai所說的錫古萊語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Sigulai(Sichule)很接近。截至2002年,尼亞斯語的使用者人數大約有77萬人。尼亞斯語的方言有三到五種,其中北部方言(特別是古農西托利方言)是最具權威的方言,而尼亞斯島南部和巴圖群島島民使用的南部方言則相對弱勢(特別是尼亞斯島北部地區居民而言),而且很多說尼亞斯語的人都視之為一種粗鄙的語言;另外還有中部方言,甚至西北部方言和西部方言[1][2]。德國禮賢會牧師E·路德維克·鄧寧格在1865年抵達尼亞斯島之後,尼亞斯島的德國籍傳教士便開始在德國的民族學雜誌和神學雜誌發表關於尼亞斯島人類學的文章,當中包括把《聖經》翻譯成尼亞斯語,並編寫尼亞斯語字典、語法書的海恩里赫·松德曼德语Heinrich Sundermann,和在1915年為德國傳教士編寫尼亞斯語教材的愛德華·弗里斯(Eduard Fries)[3]。印尼獨立後,印尼政府也曾經出版尼亞斯語語法書[1]。截至2014年,大多數關於尼亞斯語的研究都是由外國人完成的,不過從事尼亞斯語研究的本地人卻很少。語言學家和移居國外的島民指出,尼亞斯語使用人數較少、外來語的影響、尼亞斯語研究者人數較少、和尼亞斯島青年沒有接受正規尼亞斯語教育,都是令這種語言面臨消亡威脅的原因[4]

音系

音位

在尼亞斯語南部方言中出現的音位如下[1]

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i u
中元音 e ɤ o
開元音 a
輔音
  唇音 唇齒音 唇軟顎音 齿龈音 齒齦後音 硬顎音 软腭音 聲門音
塞音 b     t
d
dr
    k
ɡ
ʔ
塞擦音         [a]
     
鼻音 m     n      
擦音   f
v
  s     x h
近音   ʋ w l   j    
颤音 ʙ     r        

音節

尼亞斯語的音節只有一種,就是結構非常簡單的開音節。單詞每個音節都會以元音收結[7],不會以輔音收結;尼亞斯語也沒有複輔音長元音。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元音開頭的單詞都會以聲門塞音(/ʔ/)開頭[5]

重音

在大多數情況下,尼亞斯語會把重音放在單詞的倒數第二個音節。緊接在單詞之後的後綴會被視為音節的一部份,不過前綴卻不算是音節的一部份[1]

語法

尼亞斯語有名詞、動詞,卻沒有形容詞;其中動詞也具備形容詞的功能[8]

字首變化

尼亞斯語的名詞性詞(名詞和人稱代名詞、指示代名詞、無核關係子句[b]這些可以具有名詞功能的論元英语Argument (linguistics))會在特定的句法環境下發生字首變化。只有以下列的輔音和元音開首的字詞才會發生這種現象[9]

字首變化涉及的
輔音和元音
基本形 變化形
f v
t d
s z
c
k g
b mb
d ndr
元音 n+元音
g+元音

尼亞斯語的單詞如果符合下列其中一項條件的話,就會發生輔音變化[10]

  1. 這個字詞是不及物動詞主語及物動詞賓語,也就是這個詞語是通格名/動詞[11]
  2. 這個字詞描述的是某個事物的物主(或者按照桑德曼的說法,這個字詞是組合式英语Construct state名詞[12]。)。
    例:在「salawa mbanua」(村長)這個詞語裏,定語「mbanua」是「banua」(村)的變形。
  3. 這個字詞是介詞的賓語。
  4. 這個字詞描述的是若干經驗動詞的體驗者,或者是經驗動詞的主語。
    例:在「a-ta'u mba'e nono」(猴子害怕小孩)這一句裏,「a-ta'u」(害怕)的體驗者「mba'e」(猴子,原形為「ba'e」)和主語「nono」(孩子,原形為「ono」)都發生了輔音變化。

如果以元音開頭的字詞發生字首輔音變化的話,決定前面增加的輔音是/n/還是/g/的因素是字詞的含義。多義詞「öri」可以解作「村落聯盟」、「手腕」和「護身符」;這個詞共有兩種變化形。其中一種變化形「nöri」只具有「村落聯盟」的意思,另一種變化形「göri」也只是具有「手腕」和「護身符」的意思[10]

语序

巴塔克語托巴方言、馬達加斯加語一樣,尼亞斯語也是一種以动宾主语序为基本语序的语言。基本上,在尼亞斯語的單句裏,名詞會放在關係子句和指示代名詞的前面[13],而屬格名詞也會放在擁有事物的後面[14]

書寫系統

尼亞斯語以拉丁字母拼寫[2]。尼亞斯語南部方言輔、元音的拼寫大致上和輔、元音的國際音標一致,但是以下除外[1][15]

  1. 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拼作「ö」(也有人會在拼寫這個聲母的時候以揚抑符取代分音符)。
  2. 聲門閉塞音(/ʔ/)在音節之間以撇號標示,但是在字詞的開首不作標示。
  3. 清齒齦顫音(/dr/)拼作「ndr」。
  4. 清軟齶擦音(/x/)拼作「kh」。
  5. 清顎齦塞擦音(//)拼作「c」,清顎齦塞擦音(//)拼作「z」。
  6. 雙唇顫音(/ʙ/)拼作「mb」。
  7. 唇齒近音(/ʋ/)拼作「ß」或「ŵ」。
  8. 硬顎近音(/j/)拼作「y」。

備註

  1. ^ 北部方言沒有這個元音,取而代之的是元音/ŋ/[5][6]
  2. ^ 無核關係子句指稱的是沒有名詞中心語的關係子句。

腳註

  1. ^ 1.0 1.1 1.2 1.3 1.4 Brown 2005,第564頁.
  2. ^ 2.0 2.1 Lewis, Simons & Fennig 2016.
  3. ^ Manhart 2005,第39, 66頁.
  4. ^ Adam 2014.
  5. ^ 5.0 5.1 Brown 2005,第563頁.
  6. ^ 柴田 1989,第1527頁.
  7. ^ Danandjaja & Koentjaraningrat 1971,第37-69頁.
  8. ^ Brown 2005,第566頁.
  9. ^ Brown 2005,第567-598頁.
  10. ^ 10.0 10.1 Brown 2005,第567頁.
  11. ^ Brown 1997,第398-399頁.
  12. ^ 柴田 1989,第1528-1529頁.
  13. ^ Brown 1997,第397頁.
  14. ^ Brown 1997,第412頁.
  15. ^ Ingatan 2014,第27-29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