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丁奎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0日 (三) 08:08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丁奎岭
出生1966年3月15日
河南永城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
职业教授

丁奎岭(1966年3月15日),男,河南永城人,中国化学家。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任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建立的庄长恭研究所首任所长。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书院院长,2018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2]

生平

教育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读于郑州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吴养洁院士。1987年9月至1990年10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吴养洁院士[3]

工作经历

1990年10月至1992年10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2年11月至1995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其中1993年9月至1994年9月,日本龙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

1995年12月至1998年11月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其中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

1998年12月至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中2003年8月-2003年11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

2018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4]

学术机构与团体兼职情况

2002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5年:XV和XVI届国际均相催化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2006年: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

2006年:《欧洲有机化学杂志》(Eur. J. Org. Chem.)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8年:《化学通讯》(Chem. Commun.)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0年:《催化科学与技术》(Catal. Sci. & Tech.)编辑委员会委员

2010年:《当代有机合成》(Curr. Org. Synth.)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等。

获奖

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005年获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

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11年获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11年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包括组合化学方法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新的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方法等,发展手性合成的先进方法学;另外还开展H2、CO、CO2活化有关的催化反应研究,发展清洁的有机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1. ^ 2013年中科院新增选53名新院士 施一公当选(名单). 人民网. [201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3). 
  2. ^ 丁奎岭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图/简历)--组织人事-人民网. renshi.people.com.cn.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3. ^ 丁奎岭 研究员 (院士、杰青、百人).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website=) (帮助)
  4. ^ 文汇报. 最新!中科院院士丁奎岭任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 他让青年人不为申请科研经费发愁. 2018-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