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達摩鳳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達摩鳳蝶当前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2年7月25日 (一) 16:59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8)。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達摩鳳蝶
合翅形態
展翅形態
无效状况IUCN 3.1[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总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鳳蝶科 Papilionidae
属: 鳳蝶屬 Papilio
种:
達摩鳳蝶 P. demoleus
二名法
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 1758
亞種

共有5個亞種,詳閱正文

達摩鳳蝶(學名:Papilio demoleus,英文俗名:Lime Butterfly, Chequered Swallowtail (澳洲),別名:無尾鳳蝶、黃斑鳳蝶、黃花鳳蝶、達摩翠鳳蝶、柑橘無尾鳳蝶)在台湾又名花凤蝶,是鳳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鳳蝶屬的一種。廣泛分佈於生物地理分佈區東洋界澳新界,包括中國華南台灣、日本沖繩以南,印度次大陸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廣大區域。西至阿拉伯半島東岸,東至澳大利亞等地區,許多地區的分布是伴隨栽培種芸香科植物的擴大栽培而擴廣散的結果。模式產地為中國廣東[2][3]

中型鳳蝶。無尾突。雄蝶翅背面黑色散佈若干淡黃色斑,前翅基部為鱗狀紋;後翅前緣中部具飾查線的黑色大眼斑,警角具鑲藍線的橢圖紅斑。腹面大體似背面,前翅基及中室內為放射紋,亞頂區赭黃色;後短近基部具黑色粗斜紋,室端及中區黑帶飾有鑲藍邊的黃斑,亞外緣貫穿黑色波帶。雌蝶斑紋同雄蝶,但翅底色深黃。[4]

一年多代,成蟲全年可見,多見於3至11月。雌蝶偏好將卵產於寄主嫩葉。幼蟲的寄主芸香科(Rutaceae)植物,包括:[4][3][5]

分佈

[编辑]

中國大陸(廣東福建廣西雲南貴州浙江廣西湖北香港)、台灣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6]

形態

[编辑]

雌雄斑紋相似。驅體背面黑褐色,散布有黃色鱗;側,腹面奶黃色,上有四條黑褐色粗縱線。後翅外緣波狀,無明顯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面密布黃白色斑紋及斑點。後翅前緣Sc+R1室內有一藍色環紋,臀區有一前方冠藍紋的紅斑。翅腹面黃白色斑紋較背面更為鮮明,並且有鑲藍邊的橙色紋雌蝶的黃白色斑紋泛橙色而較不鮮明。雌蝶臀區的紅斑前方所冠之藍紋通常較雄蝶大型,腹面黃色斑紋常泛橙色。[3]

習性

[编辑]

卵散產在寄主葉下面,通常在嫩葉。孵出的幼蟲會先取食卵殼,繼而取食寄主的嫩葉,隨著成長會開始取食老葉。幼蟲一直停留在葉上面。每次脫皮後,幼蟲會把舊皮吃掉,只留下頭殼,最後會在葉下面、葉柄或枝條下化蛹。蛹會因應附著物件的顏色而變成綠色或褐色。[7]

達摩鳳蝶的生命史

亞種

[编辑]

共5個亞種,按發表日期順序如下:

  • P. d. demoleus 指名亞種
  • P. d. sthenelus MacLeay, 1826 分佈於澳洲
  • P. d. malayanus Wallace, 1865 分佈於中南半島
  • P. d. sthenelinus Rothschild, 1895 分佈於印尼小巽他群島
  • P. d. novoguineensis Rothschild, 1908 分佈於新幾內亞島

參考

[编辑]
  1. ^ van Swaay, C., Wynhoff, I., Wiemers, M., Katbeh-Bader, A., Power, A., Benyamini, D., Tzirkalli, E., Balletto, E., Monteiro, E., Karaçetin, E., Franeta, F., Pe'er, G., Welch, H., Thompson, K., Pamperis, L., Dapporto, L., Šašić, M., López Munguira, M., Micevski, N., Dupont, P., Garcia-Pereira, P., Moulai, R., Caruana, R., Verovnik, R., Bonelli, S. & Beshkov, S. 2014. Papilio demole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4: e.T62148774A62153282. Accessed on 16 May 2022. (英文)
  2. ^ Linnaeus, 1758; 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monymis, Locis. Tomis I. 10th Edition Syst. Nat. (Edn 10) 1: 464
  3. ^ 3.0 3.1 3.2 徐堉峰. 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鳳蝶】. 台灣: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3: 314-316. ISBN 9789861776705 (中文(臺灣)). 
  4. ^ 4.0 4.1 武春生、徐堉峯. 中國蝴蝶圖鑑. 海峡书局. 2017: 168-170. ISBN 9787556703029 (中文(简体)). 
  5. ^ 呂至堅、陳建仁. 蝴蝶生活史圖鑑. 台灣: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 116. ISBN 9789861777849 (中文(繁體)). 
  6. ^ 周尧 (编). 中国蝶类志 1. 河南科学技術出版社. 1994: 156 (中文(中国大陆)). 
  7. ^ 楊建業、饒戈、丘紹文. 香港蝴蝶圖誌 (卷一). 香港鱗翅目學會. 2008. ISBN 978-962-86943-4-1. 34-35 頁.

文獻

[编辑]
  • Walthew, 1997, The Status and Flight Periods of Hong Kong Butterflies, Porcupine! 16: 34-37
  • Bascombe, Johnston & Bascombe, 1999, The Butterflies of Hong Kong.
  • Young & Yiu, 2002, Butterfly Watching in Hong Kong.
  • Lo, 2005, Hong Kong Butterflies, 2nd edition.
  • 羅益奎、許永亮. 郊野情報蝴蝶篇 (第三版). 漁農自然護理署. 2010. 198-199 頁.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