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若
王欽若(962年—1025年)是中國北宋初期的政治家。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東門王家)人。王欽若是真宗時期的宰相,屬於當時的主和派,主張把國都南遷,與當時主戰的寇準對立。他亦因為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生平
[编辑]王欽若十八歲作《平晉賦論》献給宋太宗,又有屏联曰:“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秋色过衡阳。”,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登淳化進士甲科。歷任亳州(現安徽省亳州市)的防禦推官[1]、秘書省秘書部,監廬州稅、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真宗益器重欽若,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製誥,召為翰林學士。蜀寇王均始平,為西川安撫使。咸平四年,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給事中。
欽若身材短小,脖子上有肉瘤,时人稱“瘿相”。王旦生前不重用欽若,直到王旦死後,王钦若始大用,王钦若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王欽若是北宋開國以來第一位江南宰相。[2]
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親征南下攻宋。宋真宗畏敵,聽從王欽若、陳堯叟等大臣之計,欲遷都往金陵(今南京市)南逃,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事、提舉河北轉運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961年—1023年)力排眾議,勸宋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結果士氣大振,訂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王欽若挑撥宋真宗:“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後來寇準罷相。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偽造“天書”,封禪泰山,王曾对仁宗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同年,與楊億、陳彭年等奉命編纂《冊府元龜》,全書一千卷,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完成。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三月,加检校太师,加兵部郎,直史馆。[3]天禧元年(1017年),官至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任皇太子(即其後的宋仁宗)之師,但失勢於丁謂。天聖元年(1023年)再任宰相,天聖三年(1025年)冬十月,兼譯經使,病逝於前往傳法院途中,赠太师、中书令,諡文穆,親事及所親信共二十餘人恩荫作官,“国朝以来宰相荣恩,未有钦若比者”。
評價
[编辑]仁宗時,钦若路过杭州,拜访隐居西湖的林逋。林逋有詩送之:“虎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阴长碧苔;丞相望崇宾谒少,清谈应喜道人来。”後世人評價王欽若時,一般把他與寇準作比較,對於他對寇準讒言及為封禪而花費大量財貨而批判。然而,現代亦有歷史學家指出,二人的相爭其實很可能是因為二人的背景不同使然:因為王欽若出身於富庶的江南,而寇準是華北人,所以寇準較著意於光復被侵佔的故土,而王欽若卻放眼於改善國家的經濟,使國家變得更強盛。而事實上,在王欽若執政期間,是北宋開國以來經濟力最強的時候,而且更為南人參政開創了先河。
注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四十二「王欽若傳」
- 宋史紀事本末/卷21. zh.wikisource.org.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中文).
參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王瑞來:〈佞臣如何左右皇權:以北宋「癭相」王欽若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