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袁廣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袁廣鳴(1965-)為臺灣錄像藝術、錄像裝置藝術家,曾參加「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里昂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等國際大型展覽。

生平:[编辑]

袁廣鳴1965年生於台北,1989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1997年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型藝術學院碩士畢業,1997年取得碩士學位返回臺灣定居。[1]現職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2]1988年袁廣鳴以錄像雕塑作品〈離位〉獲得第13屆雄獅美術新人獎佳作、1989年獲第2屆優良文化錄影帶金帶獎、第13屆優等實驗錄影藝術金穗獎,1993年以作品〈盤中魚〉影像裝置作品獲台北縣美展首獎,1997年獲台北市美展台北獎,1998年以作品〈難眠的理由〉獲第1屆「數位藝術紀」評審特別獎,作品曾在許多國際展覽中展出。[3]

創作脈絡:[编辑]

袁廣鳴的作品常運用科技媒材作為表現工具,透過象徵、隱喻的手法表現當下生活感受及狀態。袁廣鳴在2000年以前作品的創作主軸,主要以個人的生命體驗並自日常生活事物中尋找新的觀看視角為主[4],袁廣鳴2000年以前的作品如:錄像雕塑作品〈離位〉(1987)、錄像作品〈籠〉(1995)、錄像裝置〈難眠的理由〉(1998)、〈嘶吼的理由〉(1998)、〈奔跑的理由〉(1998),以及錄像作品〈飛〉(1999)等。2000年開始,袁廣鳴從開始轉向對城市全球化狀態的詮釋,此時期創作的開端以2002年《城市失格》[5]系列作品為主,其後在2011年《逝去中的風景》[6]系列中,則是透過纜索以及實際於場景建築上穿孔讓攝影機貫穿其中,製造電影中「一鏡到底」的動態運鏡的手法,讓觀者隨著攝影機「穿梭」在藝術家家中、周遭環境等,展現一種劇場式的日常情境。另於2014年作品〈棲居如詩〉中,則透過模型、水以及爆破裝置,營塑出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常片刻,無預警的遭逢爆裂後一切呈現在水中的浮游狀態,將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以及「棲居難以如詩」的現實心境,透過暗喻手法表現出來。[7]


參考資料[编辑]

  1. ^ 非池中. 〈袁廣鳴〉介紹. 非池中官網. [2023-05-01]. 
  2.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系師資介紹:袁廣鳴教授.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 [2023-11-03]. 
  3. ^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 袁廣鳴 Goang-Ming Yuan專任師資介紹. 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官網. [2023-03-23]. 
  4. ^ TKG. 明日樂園─袁廣鳴個展. TKG官網. [2023-03-24]. 
  5. ^ 國立台灣美術館. 〈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 國美典藏. [2023-05-01]. 
  6. ^ 國立台灣美術館. 〈逝去中的風景-經過 II〉. 國美典藏. [2023-05-01]. 
  7. ^ 林怡秀. 「不舒適的明日」. ARTouch. [2023-05-01].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