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夔州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uí州路宋朝时设置的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峡路置,为川峡四路之一。治所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两省市万源、达州、垫江、璧山、綦江等市县以东,贵州省遵义、湄潭、镇远等市县以北,湖北省建始、五峰等县以西,并羁縻今贵州省贵阳、都匀、安顺、独山、榕江等市县间诸州。

宋代的行政區劃[1]

[编辑]

北宋的夔州路轄州十:夔州黔州施州忠州萬州開州達州涪州恭州珍州。軍三:雲安軍梁山軍南平軍。監一:大寧監。縣三十二。南渡後,府三:重慶府咸淳府紹慶府。州八:夔州達州涪州萬州開州施州播州思州。軍三:雲安軍梁山軍南平軍。監一:大寧監

雲安郡,縣二:奉節縣巫山縣

黔州黔中郡,紹定元年,升紹慶府。

清江郡

忠州南賓郡

南浦郡

盛山郡

通川郡,本通州。乾德三年改。乾德五年,廢閬英縣宣漢縣二縣。熙寧六年,省三岡縣;七年,省石鼓縣,分隸通川縣新寧縣永睦縣三縣。

涪陵郡。熙寧三年,廢溫山縣為鎮。

恭州巴郡,舊為渝州。崇寧元年,改恭州,後以高宗潛藩,升為重慶府。舊領萬壽縣,乾德五年廢。雍熙中,又廢南平縣。慶曆八年,以黔州羈縻南州溱州二州來隸。皇祐五年,以南州置南川縣。熙寧七年,以南川縣隸南平軍

開寶六年,以夔州雲安縣建為軍

高梁郡

  • 領縣二:南川縣(熙寧八年,省入隆化。元豐元年復置)、隆化縣
  • 溱溪砦,本羈縻溱州,領榮懿縣扶歡縣二縣;熙寧七年招納,置榮懿等砦,隸恭州,後隸南平軍。大觀二年,別置溱州及溱溪縣夜郎縣兩縣;宣和二年,廢州及縣,以溱溪砦為名,隸南平軍。

唐貞觀中開山洞置,大觀二年復建。宣和三年,承州廢,以綏陽縣來隸。

縣三:務川縣安夷縣邛水縣。宣和四年並廢,隸黔州。紹興二年復。

播州,樂源郡。大觀二年建,領播川縣琅川縣帶水縣三縣。宣和三年廢。端平三年復播州,三縣仍廢。嘉熙三年復設播州。咸淳末,以珍州來屬。

元代的行政區劃

[编辑]

元朝初年废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夔州置。治所在奉节县(今属重庆市)。属四川南道宣慰司。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两省市万源、达州、梁平等市县以东和湖北省恩施、利川、建始等市县地。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夔州府

註釋

[编辑]
  1. ^ 「夔州路。州十:夔,黔,施,忠,萬,開,達,涪,恭,珍。軍三:雲安,梁山,南平。監一:大寧。縣三十二。南渡後,府三:重慶,咸淳,紹慶。州八:夔,達,涪,萬,開,施,播,思。軍三:雲安,梁山,南平。監一:大寧。紹興三十二年,戶三十八萬六千九百七十八,口一百一十三萬四千三百九十八。」。《宋史》卷八十九
  2. ^ 「夔州,都督府,雲安郡,寧江軍節度。州初置在白帝城,景德三年,徙城東。建炎三年,升夔、利兵馬鈐轄。淳熙十五年,帥臣帶歸、峽州兵馬司。元豐戶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三。貢蜜、蠟。縣二:奉節,中。巫山。中下。」。《宋史》卷八十九
  3. ^ 「紹慶府,下,本黔州,黔中郡,軍事,武泰軍節度。紹定元年,升府。紹熙三年,移巡檢治增潭。元豐戶二千八百四十八。貢朱砂、蠟。縣二:彭水,中。嘉祐八年,廢洪杜、洋水、都濡、信寧四縣入焉。有洪杜、小洞、界山、難溪四砦。紹興二年,以元隸珍州戶四十九還隸。黔江。下。有白石、門闌、佐水、永安、安樂、雙洪、射營、右水、蠻塚、浴水、潛平、鹿角、萬就、六堡、白水、土溪、小溪、石柱、高望、木孔、東流、李昌、僕射、相陽、小村、石門、茆田、木柵、虎眼二十九砦。羈縻州四十九。南寧州、遠州、犍州、清州、蔣州、知州、蠻州、襲州、峩州、邦州、鶴州、勞州、義州、福州、儒州、令州、郝州、普寧州、緣州、那州、鸞州、絲州、邛州、敷州、晃州、侯州、焚州、添州、瑤州、雙城州、訓州、鄉州、茂龍州、整州、樂善州、撫水州、思元州、逸州、思州、南平州、勳州、姜州、稜州、鴻州、和武州、暉州、毫州、鼓州、懸州。南渡後,羈縻州五十六」。《宋史》卷八十九
  4. ^ 知州,《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寰宇記》卷一二〇、《輿地紀勝》卷一七六作「矩州」;《九域志》卷一〇作「短州」
  5. ^ 鄉州,《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寰宇記》卷一二〇、《九域志》卷一〇作「卿州」
  6. ^ 毫州,《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寰宇記》卷一二〇、《九域志》卷一〇作「亮州」
  7. ^ 「施州,下,清江郡,軍事。元豐戶一萬九千八百四。貢黃連、木藥子。縣二:清江,中下。有歌羅、永寧、細沙、寧邊、尖木、夷平六砦。熙寧六年五月,省施州永興砦,置夷平砦。元豐三年七月,廢永寧砦,置行廊、安確二砦。建始。中下。有連天一砦。監一:廣積。紹聖三年置,鑄鐵錢。」。《宋史》卷八十九
  8. ^ 「咸淳府,下,本忠州,南賓郡,軍事。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府。元豐戶三萬五千九百五十。貢綿紬。縣三:臨江,中下。墊江,中下。熙寧五年,省桂溪縣入焉。南賓。下。南渡後,增縣二:豐都,下。龍渠。下。」。《宋史》卷八十九
  9. ^ 「萬州,下,南浦郡,軍事。開寶三年,以梁山為軍。元豐戶二萬五百五十五。貢金、木藥子。縣二:南浦,下。有平雲砦。武寧。下。」。《宋史》卷八十九
  10. ^ 「開州,下,盛山郡,軍事。崇寧戶二萬五千。貢白紵、車前子。縣二:開江,上。慶曆四年,廢新浦縣入焉。清水。中。舊名萬歲縣,後改。」。《宋史》卷八十九
  11. ^ 「達州,上,通川郡,軍事。本通州。乾德三年改。乾德五年,廢閬英、宣漢二縣。熙寧六年,省三岡縣;七年,省石鼓縣,分隸通川、新寧、永睦三縣。元豐戶四萬六百四十。貢紬。縣五:通川,中。巴渠,中。永睦,下。隋永穆縣。今改。新寧,下。東鄉。下。南渡後,增縣一:通明。下。舊通明院。」。《宋史》卷八十九
  12. ^ 「涪州,下,涪陵郡,軍事。熙寧三年,廢溫山縣為鎮。大觀四年,廢白馬砦。咸淳二年,移治三台山。元豐戶一萬八千四百四十八。貢絹。縣三:涪陵,下。有白馬鹽場。樂溫,下。武龍。下。宣和元年,改武龍縣為枳縣。紹興元年依舊。」。《宋史》卷八十九
  13. ^ 「重慶府,下,本恭州,巴郡,軍事。舊為渝州。崇寧元年,改恭州,後以高宗潛藩,升為府。舊領萬壽縣,乾德五年,廢。雍熙中,又廢南平縣。慶曆八年,以黔州羈縻南、溱二州來隸。皇祐五年,以南州置南川縣。熙寧七年,以南川縣隸南平軍。元豐戶四萬二千八十。貢葛布、牡丹皮。縣三:巴,中。有石英、峯玉、藍溪、新興四鎮。江津,中下。乾德五年,移治馬騣鎮。壁山。下。羈縻州一。溱州,領榮懿、扶歡二縣。以酋首領之,後隸南平軍。」。《宋史》卷八十九
  14. ^ 「雲安軍,同下州。開寶六年,以夔州雲安縣建為軍。建炎三年為軍使。元豐戶一萬一千七十五。貢絹。縣一:雲安。望。有思問、捍技、平南三砦,玉井鹽場、團雲鹽井。監一:雲安。熙寧四年,以雲安監戶口析置安義縣。八年,戶還隸雲安縣,復為監。」。《宋史》卷八十九
  15. ^ 「梁山軍,同下州,高梁郡。開寶三年,以萬州石氏屯田務置軍,撥梁山縣來隸。熙寧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軍。元祐元年,還隸萬州,尋復故。元豐戶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七。貢綿。縣一:梁山。中下。」。《宋史》卷八十九
  16. ^ 「南平軍,同下州。熙寧八年,收西番部,以恭州南川縣銅佛埧地置軍。領縣二:南川,中下。熙寧八年,省入隆化。元豐元年復置。有榮懿、開邊、通安、安穩、歸正五砦,溱川堡。隆化。下。熙寧八年,自涪州來隸。有七渡水砦,大觀四年砦廢。溱溪砦,本羈縻溱州,領榮懿、扶歡二縣;熙寧七年,招納,置榮懿等砦,隸恭州,後隸南平軍。大觀二年,別置溱州及溱溪、夜郎兩縣;宣和二年,廢州及縣,以溱溪砦為名,隸南平軍。」。《宋史》卷八十九
  17. ^ 「大寧監,同下州。開寶六年,以夔州大昌縣鹽泉所建為監。元豐戶六千六百三十一。貢蠟。縣一:大昌。中下。端拱元年,自夔州來隸。舊在監南六十里,嘉定八年,徙治水口監。」。《宋史》卷八十九
  18. ^ 「珍州,唐貞觀中開山洞置,唐末沒於夷。大觀二年,大駱解上下族帥獻其地,復建為珍州。宣和三年,承州廢,以綏陽縣來隸。縣二:樂源、綏陽,本羈縻夷州,大觀三年,酋長獻其地,建為承州,領綏陽、都上、義泉、寧夷、洋川五縣;宣和三年,廢州及都上等縣,以綏陽隸珍州。遵義砦,大觀二年,播州楊文貴獻其地,建遵義軍及遵義縣;宣和三年,廢軍及縣,以遵義砦為名,隸珍州。」。《宋史》卷八十九
  19. ^ 「思州,政和八年建,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宣和四年,廢州為城及務川縣,以務川城為名;邛水、安夷二縣皆作堡,並隸黔州。紹興元年,復為思州。縣三:務川,安夷,邛水。宣和四年並廢,隸黔州。紹興二年復。」。《宋史》卷八十九
  20. ^ 「播州,樂源郡。大觀二年,南平夷人楊文貴等獻其地,建為州,領播川、琅川、帶水三縣。宣和三年,廢為城,隸南平軍。端平三年,復以白綿堡為播州,三縣仍廢。嘉熙三年,復設播州,充安撫使。咸淳末,以珍州來屬。縣一,樂源。中。有遵義砦,開禧三年升軍,嘉定十一年復為砦。」。《宋史》卷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