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生態系統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列為地球主要擁有的幾個生态系统

海洋生態系統

[编辑]

海洋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潮間帶、近海區以及遠洋區。潮間帶位於近海區域內,陽光充足,且有陸地上沖刷下來的營養物質,故生物種類繁多。近海區又稱大陸棚,靠近陸地,且水深不超過200公尺,有許多藻類生活於此區。遠洋區又可分為透光區和黑暗區,透光區可透光,許多浮游性藻類在此區活動;黑暗區陽光不易到達,因此此區缺乏生產者,故此區的消費者多以上層水域沉降下來的生物屍體為食。

河口生態系統

[编辑]

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河口)所構成,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河流的輸送中匯集,經分解成為營養鹽,最後被運送到此地。於是河口沼澤地區是營養鹽豐富的地區,生物種類組成也相當複雜。河口地帶受潮水來回,以及河川水量變化的影響,鹽度起伏很大。河口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與陸域或海洋生態系統不盡相同。

這裡的生產者包括浮游植物以及較大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生產者是以殘碎物的形式進入此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而殘碎物先被分解者(細菌菌類)分解,再為棲息此地的消費者軟體節肢動物魚類)所利用,而這類消費者又成為鳥類的食物。由於此生態系統的消費者消耗的基礎生產量不多,因此,河口生態系統中過多的基礎生產量,則可提供給其鄰近的沿海生態系統。

位置

[编辑]

河口生態系統位於河口附近,水域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

特性

[编辑]

海口區由於大量河川水流流入海中,使水中鹽度變化大;水位定期升降,底質缺,生物需要有特殊適應方式才能生存。此類生態系統生物種少量多,歧異度低。有機碎屑隨著潮汐帶至臨近海域,更吸引貝類等來此覓食與繁殖。近來有人們利用河口地區的沼澤地養殖牡蠣、鹹水吳郭魚、西施舌等,成為重要養殖場。

種類

[编辑]

河口附近的沼澤依照植物的組成,通常可分為「草澤」如蘆葦和鹹草;和「林澤」是以紅樹林為主。動物方面則有沙蠶、招潮蟹貝類彈塗魚及水鳥等。彈塗魚胸鰭爬行,甚至爬上紅樹林沼澤濕地每年吸引大批候鳥來訪,如曾文溪口每年有二百多隻的黑面琵鷺來此過冬。

沼澤生態系統

[编辑]

沼澤生態系和河口生態系在某方面是可以合稱為河口沼澤生態系,沼澤生態系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排水不良,到處泥濘不堪,而且水位有定期升降的情形,這種環境當然不適合人類居住,也因此特別容易受到人們忽略,我們也一直不了解自己在沼澤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湖泊生態系統

[编辑]

與溪流生態系統一樣屬於淡水生態系統,不同的是在於水並沒有流動。含氧量相對較低,而且汙染也會比溪流生態系統嚴重的多。湖泊水域通常深度深,因此陽光不易到達池底,缺乏生長於池底的大型藻類,此區生產者多為浮游藻類。 生產者:水面上層的透光區有藻類;較淺區域的底層則有大型水生植物等 消費者:昆蟲、蝦、蟹、螺和體型較大的魚類,例如吳郭魚和草魚。

溪流生態系統

[编辑]

勃水流流動速度慢溶量低;因流速快浮游生物不易生存;與陸地的關係密切。岸邊的斷枝、落葉和植物碎屑,成為和水棲昆蟲等的食物來源,而水棲昆蟲又成為魚類的食物來源。溪流入海的出口處或河口,因溪流夾帶有機質泥沙而造成河口沼澤地

溪流的溶氧量由上游往下游遞減,因下游的溫度高溶氧量減少。臺灣溪流生態系統:

因山勢陡峭水流湍急,上游侵蝕作用強烈不適利浮游生物,中游流速減緩堆積作用盛行,下游區常見沙洲泥地。

由於開發過度垃圾汙水污染嚴重,森林濫伐及人為大量毒魚、電魚等,使得許多珍貴魚類瀕臨絕種。因大甲溪兩岸森林被濫伐與興建攔沙霸,使臺灣濒临灭绝动物櫻花鉤吻鮭(冷水性魚類)無法生存,目前僅分布在上游的七家灣溪流域

植物

[编辑]

生產者主要是一些附著性的藻類,和岸邊植物的斷枝、落葉和碎屑,所以植物種類不多。

動物

[编辑]

多為水棲昆蟲水蠆石蠶蛾蜻蜓與蜉蝣的幼蟲、渦蟲與一些類。魚類呈流線形以減少阻力,如臺灣石濱(俗稱石斑)、櫻花鉤吻鮭溪哥等;底棲性魚類如爬岩鰍纓口鰍等。鳥類為高級消費者,如紫嘯鶇鉛色水鶇河烏等,大多以溪邊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森林生態系統

[编辑]

森林生態系統又可分為針葉林落葉林以及熱帶雨林等三帶。

針葉林帶

[编辑]

針葉林帶廣泛的分佈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等高緯度的地帶。在此區的植物主要以裸子植物為主,它們的葉子成細長針形,所以稱為針葉樹。

落葉林帶

[编辑]

落葉林帶主要分佈在北美、西歐和東亞等地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溫變化顯著。此區域大部份樹木的葉子會在秋冬季來臨之時,因為日照減少與氣溫降低的影響而變紅或變黃,進而並大量的脫落到地面上,以減少養份供給。這區域植物的種類繁多,以大型高大的植物為主要的生產者,例如楓樹槭樹橡樹等都是該區的代表植物。由於植物的種類繁多,動物的種類因此也多,這些動物都以嫩葉或果實為食。由於此區域氣候溫和,故非常適合人類

熱帶雨林帶

[编辑]

熱帶雨林帶,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東南亞。熱帶雨林帶的特點是氣候因子穩定,一年中溫度變化少;雨量豐富,每天降雨,故無乾雨季之分。因為氣候因子的適合,生長在該區的植物,種類繁多,而且長得繁茂,森林的層次相當的複雜。也因此,諸如花、果實、葉子、樹枝和植物的碎片等,都可以供給動物當作食物,所以動物的種類很多,其中尤以昆蟲和鳥類為最。

農田生態系統

[编辑]

農田生態系是屬於人類所自創的生態系,許多新品物種是由人擇而來。農田生態系在無人空管的情形下十分容易消失及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雜草與其他生物。人類此種哺乳動物用來控制及維護農田生態系的自然方法大多為-生物防治-。

島嶼生態系統

[编辑]

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島嶼通常會發展出孤立、獨特的生態系,常常會成為推論板塊運動的良好註腳。 按照地質上面的分類,可以形成的原因粗略分為三種:

  1. 大陸島Continental Island):
    所謂大陸島,就是指這些島嶼型成過程時至少有一段時間和大陸塊相連。
    例子:金門島、琉球群島、阿留申島
  2. 海洋島Oceanic Island):
    海洋島是指這些島嶼往往因為火山的作用而形成,在它型成的過程中,沒有和任何大陸塊或是島與連結過
    例子:夏威夷群島、大洋洲的島嶼、蘭嶼、加拉巴格群島
  3. 棲息島嶼Habitat Island):
    在一大片相連而相似的棲息環境中,有一小塊的生物棲息環境和周圍的環境截然不同
    例子:沙漠中的綠洲、高山的湖泊、高山的山頂、深山中的盆地、凍原中的溫泉
    另外生存在大都市中的蝸牛或螞蟻也算。[來源請求]

沙漠生態系統

[编辑]

年雨量在250毫米以下,或是蒸發量高於降雨量,都可能形成沙漠。主要植物以仙人掌居多,而動物也是需要能適應乾旱的環境。因為日夜溫差大,生物不易生存,種類也較其他生態系統少。動物有響尾蛇、蠍子、鼠類等。

草原生態系統

[编辑]

草原生態系統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草原生態系統雨量雖較沙漠多,但卻不足以形成森林;隨著緯度溫度雨量的差異,可分成熱帶草原溫帶草原寒原

凍原其實在某一方面和極地草原相當的類似,但某方面則不一致。凍原這個字由芬蘭語來解釋,意思是無樹的平原,頂多也是低矮的灌木。這些矮小的植物利用夏天充足的陽光快速的生長,花朵盛開與種子成熟的時間相當的快。雖然凍原並非一直被冰雪所掩蓋,但由於夏季時間太短,只能使表土溫暖,土層底下為終年冰凍的永凍層。永凍層形成一個不透水的底層,所以水的宣洩受到阻礙。除了平地的凍原之外,另有高山凍原,全世界的高海拔山區皆有分佈。此地的優勢植物呈現低矮平伏狀,以便抵抗強風的吹襲。然而高山凍原的溫度低、土壤淺、又缺乏營養,故植物在此生產力極低。唯一比平地凍原好的是,高山凍原表土下沒有永凍層。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