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苏斯战役
36°50′16″N 36°12′40″E / 36.837894°N 36.211109°E
伊苏斯战役 | |||||||||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一部分 | |||||||||
亚历山大大帝在伊苏斯战役与大流士三世对决 | |||||||||
| |||||||||
参战方 | |||||||||
马其顿王国 希腊城邦盟军 |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 希腊雇佣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亚历山大大帝 |
大流士三世 阿萨米斯 † | ||||||||
兵力 | |||||||||
37,000人 24,000名重步兵 8,000名轻步兵
4,200名重骑兵
900轻骑兵
|
古代文献:约40万-60万人[1] 30,000–80,000名轻步兵[3]
10,000名长生军 10,000名希腊雇佣军[4] | ||||||||
伤亡与损失 | |||||||||
452人死亡 5,000人受伤[5][6] | 20,000-40,000人[6] |
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发生在前333年11月的安那托利亚西南方。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入侵至此,并击败数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军,是亚历山大东征第二场重要战役。
在亚历山大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成功击败波斯总督后,继续进军至小亚细亚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领从帝国各地招集的大军,进驻索契,但马其顿并没有出击迎战,大流士三世于是进军伊苏斯,从后方切断马其顿联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回头与波斯军交战,战场在皮纳鲁斯河河口,位于伊苏斯村落的南方。
亚历山大担忧人数众多的波斯军队会从左方侧翼进行包抄,为了确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队沿着海岸前进。又因波斯军先到达战场并占据有利的位置,使马其顿必须朝陡峭的河岸进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占优并没有为波斯带来胜利,波斯步兵素质的低劣断送了整场战事[7],让亚历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阵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战争末段弃甲逃离战场,将士们顿时军心散漫,争相撤退,但在狭长的波斯阵地中难以撤退,被从后追到的马其顿军队屠杀,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亲皆被俘虏。伊苏斯战役最终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阵告终,奠下波斯逐渐衰亡的道路。
战场位置
[编辑]战场在伊苏斯的南方,靠近今日土耳其伊斯肯德伦(土耳其语中,伊斯肯德伦即亚历山大,由亚历山大纪念这次胜利而建)关于伊苏斯战役的战场位置有些争论,在伊苏斯南方有两条小河,较早的历史学者认为其中一条小河Deli Çay River是古代所记载的皮纳鲁斯河。但历史学者N.G.L. Hammond和A.M. Devine亲自考察当地地理,并且依据卡利斯提尼对战场的描述和记载的双方进军距离,也参考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的史料。并认为另一条小河Payas River才是真正的战场位置,而且认为当地依然保持当年古代的描述,在这里从海边到群山间的平地仅宽约2.6公里,使大流士无法利用它军队的数量优势。
背景
[编辑]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34年进军亚洲,并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击败当地波斯总督们的军队,之后,亚历山大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当亚历山大于塔尔索听到波斯大流士三世在巴比伦聚集了一支庞大军队,并认为大流士如果率军接近伊苏斯海湾,波斯军队将可以利用地中海的制海权,依靠着法那巴佐斯的舰队来切断亚历山大的补给线。因此,马其顿联军停留在塔尔索一段时间,加上此时亚历山大染上重病,而帕曼纽受命攻占伊苏斯附近的叙利亚隘口。在11月,亚历山大得到波斯大军进入叙利亚的报告,并停留在索契。于是亚历山大把散开的大军集结起来,并朝伊苏斯南方的叙利亚隘口进军。
大流士三世在索契等候亚历山大多时而不耐烦,并决定放弃事先选定的战场,前往与亚历山大决战。大流士得知伊苏斯南方附近的叙利亚隘口已落入帕曼纽的手中,因此选择北方的小路进军,出其不意夺下伊苏斯,并俘虏马其顿留下的伤兵和病员,这局面让波斯军出现在马其顿军后方,并成功切断马其顿军的补给线。大流士三世命人把马其顿伤兵双手砍下,让他们回去通风报信,接着大流士朝伊苏斯南方进军。当亚历山大得知大流士绕到他的后方,起初并不相信,直到再度确认大流士所在位置后,凌晨才开始回军并成战斗队行前进。当大流士得知亚历山大正在回军北上,决定在皮纳鲁斯河河口这个狭小海岸边展开决战。
动机
[编辑]关于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双方在战前进军的动机颇有争议。从古典上,认为大流士是等了不耐烦才离开有利的战场,加上身旁的人向大流士奉承,使大流士相信亚历山大不敢向他挑战,甚至有人向大流士说,只用波斯的骑兵就可消灭马其顿军[8],这些话使大流士做出错误判断,把部队引入这个狭小的地方,又因海边到群山间的平地仅宽约2.6公里,波斯的骑兵将无法发挥优势,庞大的弓兵和标枪兵也无法显现应有的效果。
然而,一个有力且令人信服的现代观点,依据罗马史家鲁夫斯(curtius rufus)记载推论,认为大流士是被迫离开索契,前往亚历山大属意的战场上决战,因为附近腓尼基城市在亚历山大到达奇里乞亚时就出现动荡,使波斯庞大的军队将会在冬季出现补给问题。而亚历山大可能在参谋或帕曼纽建议下采取守势,这使得大流士不得不尽快进行决战,而把波斯大军带入狭小的地形。之后,亚历山大认为大流士将会从伊苏斯南方的阿玛努斯山区域,通过路径较短且较快的叙利亚隘口前来,于是亚历山大在隘口西边15公里处的迈利昂得鲁斯(Myriandrus)扎营[9],准备在波斯军通过叙利亚隘口后,当波斯军转向北方进军时进行攻击,因为在那狭小的道路中波斯军队形必定会凌乱且不严整。然而,大流士没有采用南方的道路,而是选择北方的小路进军,成功切断马其顿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决战。当大流士得知亚历山大正在回军北上,这才采取守势,准备以逸待劳。
另外尚有的论点,包含大流士离开索契是担心亚历山大拒绝迎战,并企图据守阿玛努斯山各个山口,然后挥师南下攻打波斯海军来源的腓尼基,再加上大流士得知帕曼纽率军于叙利亚隘口附近扎营,更加深这个判断,于是大流士因此前去与亚历山大决战。
人数
[编辑]波斯军
[编辑]单位 | 数量 |
---|---|
轻装步兵和其他部队 | 69,000 |
波斯不死军 | 10,000 |
希腊重装步兵 | 10,000 |
骑兵 | 11,000 |
总计 | 100,000[10] |
现代历史学家认为阿利安所记载的波斯军数量共有60万人太不合理,并估计大流士的军队在25,000名[11]到10万名之间[10]。这10万名其中包含11,000名骑兵[1]、10,000名波斯长生军和10,000名希腊重装步兵[12]。
在古代文献中,阿利安和普鲁塔克记载波斯军的数量高达60万[1],而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和查士丁认为波斯军的数量约40万,而鲁夫斯则是认为有25万。
马其顿联军
[编辑]马其顿军队的数量不超过40,000人,其中包含亚历山大领导的希腊城邦同盟军,马其顿军队可能由22,000名马其顿方阵和希腊重装步兵、13,000名轻装步兵以及5,850名骑兵组成[1]。
布署
[编辑]亚历山大特别命令左翼部队要紧临海岸前进,以免波斯借着数量优势来进行包抄。当进军的地形越来越开阔时,亚历山大命令尼卡诺尔率领持盾卫队布署于右翼前方,而伙友骑兵和色萨利骑兵也置于右翼,中央是马其顿方阵,左翼还包含希腊同盟军,并由帕曼纽指挥。全军以战斗队形逐渐向波斯军靠近[13]。
而大流士先派出骑兵和轻装部队正对于皮拉穆斯河,来掩护后方的部队调动布署。大流士把他的骑兵和铁甲骑兵于右翼的岸边,并把希腊雇佣军置于中央,来对抗马其顿方阵。并在中央两翼布署半重装卡尔达克(Kardakes或cardaces)部队[14],但由于地形狭小的关系,使波斯左翼部队一直延伸到山地去,甚至有些轻装部队往马其顿军右翼后方延伸过去,这使得波斯军的阵列形似希腊字母, " Γ "。而剩下的波斯军已经没有空间可安置,并布署于大队后方。而大流士遵守历代波斯国王的传统,和他的卫队亲自坐镇的全军中央位置。当布署完毕后,大流士把前方的骑兵大部分撤到波斯军右翼去,主要是左翼地形难让骑兵展开。
当亚历山大看到大流士集中骑兵于波斯军右翼之后,担心自身左翼只有一些希腊同盟骑兵,可能难以招架。于是亚历山大命色萨利骑兵前往左翼,并从步兵方阵后方通过,以免敌军发觉。另外,亚历山大认为波斯军延伸到自军右翼后方的敌军极有威胁性,命右翼一部分部队朝后方展开,使右翼形成两股,一股面对河对面的波斯军主力,另一股朝向右后方小山上的敌军。亚历山大还从中央调度一些部队加强右翼,并把右翼延伸,以防被波斯军包抄。
战斗
[编辑]在布署好部队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率领全军前进,但时而前进时而停下。而波斯军固守在河岸上的阵地,河岸大至上较陡峭,波斯军还在一些易于突破的地方还加设栅栏。
亚历山大慢慢带着全军前进,当进入波斯弓箭射程后,右翼开始全力往前冲锋,来减少波斯排箭所造成的损失。亚历山大带着右翼伙友骑兵和持盾卫队迅速渡河,向波斯军左翼发动突击,并使波斯军左翼撕裂成一个缺口,迫使波斯左翼节节后撤。这时因为亚历山大带着右翼迅速渡河的关系,中央的部队并没有紧临跟上,让中央的方阵露出一个缺口。布于波斯军前方的希腊雇佣军迅速朝这个缺口冲锋,加上雇佣军企图突破马其顿中央阵列来挽回自军左翼的失利,使得战斗异常激烈[15]。而在马其顿军左翼情形,因数量庞大的波斯骑兵主动渡河,朝马其顿左翼的色萨利骑兵和希腊同盟骑兵进行冲锋,让这边的帕曼纽苦苦支撑。
很快的,亚历山大的右翼部队击溃波斯左翼,波斯阵列因此断了两半。接着,一部分右翼朝波斯左翼外围部队包抄,另一部分在亚历山大率领下朝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方阵进逼,使波斯中央方阵遭到两面夹击,大流士也在兵荒马乱中逃亡。因为自军中央方阵遭受希腊雇佣军打击,陷入困境,亚历山大无法立即追击大流士,他只得立刻率军回头救援,并从希腊雇佣军的后方袭击,使希腊雇佣军逐渐溃散。大流士和希腊雇佣军的溃败引发波斯全军崩溃,在马其顿右翼的波斯骑兵仓皇逃遁,但因铁甲骑兵的盔甲太重而疲惫不堪,使得色萨利骑兵在后面大量砍杀,败兵也因狭路关系互相贱踏。波斯军撤退相当混乱,战后,据参与追击的托勒密描述,当时追赶败兵的马其顿士兵半路中遇到一条深沟,里面都是波斯将士的尸体。
亚历山大直到确保战役胜利后才开始追击大流士,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收兵回营,但俘获大流士的战车、斗篷、弓和盾牌。除此之外,马其顿军还攻占大流士的营地,俘虏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儿女[16]。
战后
[编辑]亚历山大对大流士的母亲丝毫不敢怠慢,并对她们以礼相待。据说当战后第二天,亚历山大带着赫费斯提翁接见大流士母亲时,大流士母亲以为高大的赫费斯提翁就是亚历山大本人,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她,只告诉她说:“赫费斯提翁也是亚历山大[17]”。可看出亚历山大对于大流士家眷的同情和战友的信任。而根据普鲁塔克描述,大流士的妻子是全波斯最美丽的女子,女儿也长得像她的母亲,亚历山大也克制住自己,没有接近她们[18]。
伊苏斯战役战役后,亚历山大命帕曼纽率兵急进夺取大马士革,在那获得波斯大笔财宝,并使腓尼基城邦西顿倒向亚历山大。而当斯巴达国王亚基斯三世搭上一艘三列桨座战船前往爱琴海某处,与波斯舰队指挥官法那巴佐斯和奥托弗拉达提斯商讨反马其顿的合作计划时,这时波斯在伊苏斯战役大败的消息传来,法那巴佐斯立即打消入侵伯罗奔尼撒的计划,使合作破局。因此战役结果免除波斯入侵希腊的可能,也奠下波斯逐渐衰亡的道路。
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Moerbeek (1997).[页码请求]
- ^ Clark, Jessica H.; Turner, Brian. Brill’s Companion to Military Defeat in Ancient Mediterranean Society. BRILL. 2017: 78 [30 August 2019]. ISBN 9789004355774 (英语).
- ^ pothos.org - Major Battles. [19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October 2007).
- ^ Welman.
- ^ 库尔提乌斯·鲁福斯也说,除了约4,500人受伤,150名马其顿人战死,302人失踪,这意味着军队损失了超过十分之一的士兵
- ^ 6.0 6.1 Barry Potter. Battle of Gaugamela: Alexander Versus Darius. HistoryNet. September 30, 2018 [August 18,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 波斯帝國末代君王:大流士三世.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64。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63。
- ^ 10.0 10.1 Engels (1920)和Green (1990)估计伊苏斯战役中,大流士军队人数不可能超过10万,因为当时后勤上不太可能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
- ^ Delbrück (1978)估计伊苏斯战役中,波斯军人数仅25,000名.
- ^ 历史学者A.M Devine认为希腊雇佣军约有12,000名。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66。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67。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69。
- ^ 阿利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卷二 p.071。
- ^ 这意思可能指的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的语源,即人类的保护者
- ^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亚历山大》 p.1214。
参考资料
[编辑]古代文献
[编辑]- 阿利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台湾商务印书馆,ISBN 957-05-1703-4
-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联经出版公司,ISBN 978-957-08-3373-7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
- 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鲁夫斯 《亚历山大史略》
- 查士丁 Historiarum Philippicarum libri XLIV.
现代文献
[编辑]- Delbrück, Hans (1920).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Reprint edition, 1990. Translated by Walter, J. Renfroe. 4 Volumes.
- Engels, Donald W. (1978).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Logistics of the Macedonian Army.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 富勒 (1960). The Generalship of Alexander the Great. New Jersey: De Capo Press.
- Peter Green, (1990). Alexander to Actiu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2nd editio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00-01485-X.
- Moerbeek, Martijn (1997). 伊苏斯战役, 前333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特文特大学.
- Rogers, Guy (2004). Alexander: The Ambiguity of Greatn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 Warry, J. (1998), Warfare in the Classical World. ISBN 1-84065-004-4.
- Welman, Nick. 军队. 方堤斯专业大学.
- 《地中海的秩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17-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