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相似指数
地球相似指数(Earth Similarity Index,缩写作ESI)是一个标定其他行星和地球相似程度的指数,范围在0和1之间,地球自身的相似指数以1表示。地球相似指数是针对行星而设计,但也可以用于大型天然卫星和其他天体。地球相似指数可以经由行星半径、密度、脱离速度和表面温度代入公式计算得知[1]。
该指数在0.8到1之间的行星代表拥有岩石组成的表面、可以在气候温和条件下保有类似地球大气的行星。根据这个标准,太阳系中没有任何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或卫星:除了地球自身相似指数为1之外,排名第二的金星的地球相似指数为0.78。但最近发现有多个太阳系外行星在此范围内,如开普勒438b是已证实的系外行星中地球相似指数最高的,达0.88。若开普勒候选星KOI-4878.01得到证实,其相似指数高达0.98。[2]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相似指数并不是衡量行星适居性的指标,该指标由行星适居指数来表征。
计算公式
[编辑]性质 | 参考值 | 权重 |
---|---|---|
平均半径 | 1.0 | 0.57 |
堆密度 | 1.0 | 1.07 |
逃逸速度 | 1.0 | 0.70 |
表面温度 | 288 K | 5.58 |
地球相似指数由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是行星的某个性质(如表面温度),是地球上对应性质的参考值(如288K),是该性质的权重,n是行星性质的总数量。权重用于调整不同性质的敏感程度。右表中列出了这些性质及对应的参考值和权重。
地球相似指数可以分为两部分:地球内部相似指数和地球表面相似指数。其中平均半径和堆密度用于衡量内部相似指数,而表面温度和逃逸速度用于衡量表面相似指数。两者综合起来的全局相似指数则用于整体测量。
高相似指数行星
[编辑]著名的地球相似天体都是系外行星。然后由于许多系外行星探测方法对于地球相似指数的参数无法量化,该排名也仅作参考。例如使用较成功的凌日法可以高精度地测得半径,但是对于质量和密度则常常只能估计。又如径向速度法能够更精确地测得质量,但是测得精准的半径则较困难。因此通过多种方法来测定可以提高地球相似指数的精度,但多数场合下这是无法做到的。
以下行星具有高ESI指数:
行星 | 全局ESI | 状态/注释/参考 |
---|---|---|
KOI-4878.01 | 0.98 | 未证实[2] |
KOI-3456.02 | 0.93 | 未证实[2] |
开普勒395c | 0.91 | 未证实[2] |
KOI-5737.01 | 0.90 | 未证实[2] |
KOI-7179.0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0.89 | 未证实[2] |
KOI-5806.01 | 0.88 | 未证实[2] |
KOI-7235.0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0.88 | 未证实[2] |
开普勒438b | 0.88 | |
KOI-5499.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0.86 | 未证实[2] |
开普勒296e | 0.85 | |
KOI-2194.03 | 0.85 | 未证实[2] |
格利泽667C c | 0.84 | |
KOI-2626.01 | 0.84 | 未证实[2] |
KOI-2626.01 | 0.84 | 未证实[2] |
开普勒452b | 0.83 | |
开普勒62e | 0.83 | |
格利泽832c | 0.81 | |
开普勒283c | 0.79 | |
开普勒296f | 0.78 | |
鲸鱼座τe | 0.78 | 未证实[2] |
格利泽180c | 0.77 | 未证实[2] |
格利泽667C f | 0.77 | |
格利泽581g | 0.76 | 未证实[2] |
格利泽163c | 0.75 | |
HD 40307 g | 0.74 | |
开普勒61b | 0.73 | |
格利泽422b | 0.73 | 未证实[2] |
开普勒-22b | 0.71 | [3] |
开普勒-298d | 0.68 | |
开普勒62f | 0.67 | |
开普勒-174d | 0.61 | |
格利泽667C e | 0.60 | |
格利泽682b | 0.59 | 未证实[2] |
格利泽581d | 0.53 |
非行星的相似指数
[编辑]地球相似指数还能使用在其他非行星天体上,如天然卫星、矮行星及小行星。但至少对于我们已知的太阳系里这部分天体来说,因为它们的平均密度和温度较低,使得它们的全局地球相似指数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4]
以下非行星天体拥有较高的全局地球相似指数,其中只有土卫六有显著的大气:
天体 | 分类 | 全局ESI |
---|---|---|
KOI-433.02m | 太阳系外卫星(未证实) | 0.93 |
月球 | 天然卫星 | 0.56 |
木卫一 | 天然卫星 | 0.36 |
木卫四 | 天然卫星 | 0.34 |
木卫三 | 天然卫星 | 0.29 |
谷神星 | 矮行星/小行星 | 0.27 |
木卫二 | 天然卫星 | 0.26 |
灶神星 | 小行星 | 0.256 |
土卫六 | 天然卫星 | 0.24 |
智神星 | 小行星 | 0.222 |
天卫三 | 天然卫星 | 0.10 |
土卫二 | 天然卫星 | 0.094 |
冥王星 | 矮行星 | 0.075 |
海卫一 | 天然卫星 | 0.074 |
参考文献
[编辑]- ^ Earth Similarity Index (ESI). Planetary Habitability Laboratory. [201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HEC: Data of Potentially Habitable Worlds - Planetary Habitability Laboratory @ UPR Arecibo. upr.edu. [201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Updates on Kepler-22 b during the First Kepler Science Conference - Planetary Habitability Laboratory @ UPR Arecibo. upr.edu.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8).
- ^ pg 143. Multivariate and other worksheets for R (or S-Plus): a miscella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M.E.Altham, Statistic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anuary 10,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 HEC: Data of Potential Habitable Exoplanets and Exomoon s. 2012-07-20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