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肯艺术中心
巴比肯艺术中心 | |
---|---|
Barbican Centre | |
别名 | 瓮城艺术中心 |
概要 | |
所属国家/地区 | 英国 |
行政区 | 伦敦 |
地址 | 英国伦敦丝绸街巴比肯艺术中心 邮编:EC2Y 8DS(Barbican Centre, Silk Street, London, EC2Y 8DS) |
坐标 | 51°31′13″N 0°05′42″W / 51.5202°N 0.0950°W |
开放 | 1982年 |
所有者 | 伦敦市法团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张伯伦、鲍威尔与本恩公司(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 |
保护情况 | 第二级登录建筑[*] |
其他信息 | |
座椅容量 | 巴比肯音乐厅: 1949 巴比肯剧院: 1156 毕特剧院: 200 |
网站 | |
www | |
地图 | |
巴比肯艺术中心(英语:Barbican Centre)是位于英国伦敦的的表演艺术中心,位于市中心伦敦城北部的巴比肯屋村。该中心定期举行音乐、戏剧、电影节目及艺术品展览,是全欧洲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1]。巴比肯艺术中心于1982年启用,由伦敦市的政府,也是英国第三大艺术资助机构——伦敦市法团斥资1亿6,100万英镑(相当于2007年的近4亿英镑)建造,并由该法团所有和管理[2]。巴比肯艺术中心音乐厅是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团和BBC交响乐团的驻团场地,也曾是伦敦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驻团场地。
“巴比肯”意译为“瓮城”,指的是巴比肯屋村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坐落于伦敦城的一座古城门和相连的城堡的原址上。
设施
[编辑]- 巴比肯音乐厅(Barbican Hall) (座位:1949个) - 伦敦交响乐团和BBC交响乐团的驻团场地
- 巴比肯剧院(Barbican Theatre) (座位:1166个)
- 毕特剧院(Pit) (座位:200个)
- 巴比肯美术馆及画廊(Barbican Art Gallery and The Curve gallery)
- 巴比肯电影院 (Barbican Film) (三个影院座位: 288个、255个和155个)
- 多个非正式表演场地
- 三间餐厅
- 七个会议厅
- 两个贸易展览馆
巴比肯图书馆位于二楼,是伦敦城的五座图书馆之一,也是伦敦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内设有艺术图书馆、大规模的音乐图书馆及定期举行活动的儿童图书馆。 馆藏包括“伦敦系列” (London Collection)文献,其中包括300年前的文献,所有文献均可借阅。此外,音乐库有两部给公众用作练习的钢琴。图书馆还定期举办文艺活动,并举办艺术展览场地以供租用。
历史
[编辑]巴比肯艺术中心坐落的位置原来是伦敦城的古城门之一,叫作克里波门(Cripplegate,直译“瘸子门”)。从罗马时代起,这座城门就建有用于屯兵的大型瓮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城,特别是克里波门区,遭到猛烈轰炸,以致于在战争结束时这里原有的建筑物几乎无一幸免。按照1951年的人口统计,克里波门区的人口只有48人。1952年起伦敦市法团开始审议重建克里波门区,并在1957年决定在此建造居住用房。新的建筑群被命名为“瓮城屋村”,也就是巴比肯屋村,整个建筑群占地14万平方米,由著名现代建筑公司张伯伦、鲍威尔与本恩公司(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以粗野主义(Brutalism)风格设计。规划中,整个建筑群除了高层和多层居住用房外,还包括学校、博物馆、青年会设施、消防站、诊所、音乐学院、图书馆、美术馆和大型表演艺术场所——后三项构成巴比肯艺术中心。屋村在1965年动工,1976年建成,但是相连的艺术中心则要到1982年才全部竣工,并在1982年3月3日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揭幕。
设计及翻新
[编辑]巴比肯艺术中心的设计采用了多层次布局,并有多个出入口。为了缓解艺术中心和周围屋村的复杂多层次设计,整个屋村的公共区域地面上都画有黄色线条,协助观众到达巴比肯艺术中心。
该中心的基本外形是混凝土金字形神塔。它的外形设计一直引起争议和分歧。在2003年9月的“灰伦敦民意调查”(Grey London poll)中,巴比肯艺术中心被评为“伦敦最丑陋建筑”。[3] 中心外部的聚焦点是长方形的人造湖,以及临湖的平台。在屋顶上,剧场的舞台塔周围用玻璃包围,形成一个壮观的屋顶温室。
在1990年代中期,五角形设计工作室的西奥·克罗斯比(Theo Crosby)对建筑的表面装饰进行了改善,添加了略有工艺美术运动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风格的雕像和装饰。在2005年至2006年,该中心再进行翻新,建筑师艾福·荷·莫纳汉·莫里斯(Allford Hall Monaghan Morris)改善了中心的流通,并加上了粗犷的标志样式,以配合中心最初的1970年代的粗野主义结构。这次翻新在艺术中心内部加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丝绸街(Silk Street)入口的门廊和湖边入口的门廊。丝绸街入口以前主要供车辆使用,翻新工程后这个入口的主要通道改为行人入口。该计划移除了大部分90年代中期添加的修饰。
2001年9月,英国文化部长蒂莎·布勒斯顿(Tessa Blackstone)宣布将巴比肯建筑群定为“二级文物”(Grade II listed building),列入的理由是整个建筑群的规模、整体性和设计的气魄。[4]。巴比肯建筑群的设计师还设计了巴比肯屋村(Barbican Estate)和附近的金巷屋村(Golden Lane Estate)。而巴比肯建筑群的项目建筑师约翰·安拿其后参与设计了位于圣潘克拉斯的新大英图书馆——这里的屋顶采用了一个红砖金字形神塔的形式。
音乐厅
[编辑]巴比肯音乐厅是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团和BBC交响乐团的驻团场地,该两个乐团经常在音乐厅举行音乐会。
内部设计上,巴比肯音乐厅的声学效果一直有争议:一些评论认为它温暖而吸引人,但也有评论说它在大型交响乐表演时会太干瘪。1994年,巴比肯艺术中心投入50万英镑重新设计巴比肯音乐厅,由美国芝加哥的音响设计师拉里·柯克加德(Larry Kirkegaard)监督。音乐评论家莱布雷希特认为,新的设计“产生了回音控制和吸音的明显改善”[5] 。在2001年的一次耗资750万英镑的大修中,柯克加德又将舞台篷拆除,加上了卡鲁索·圣约翰(Caruso St John)设计的从房顶垂挂的可调音响反射板。不过,《留声机》艺术音乐杂志仍然认为巴比肯艺术中心的音响“相对干瘪”[6]。
剧场
[编辑]巴比肯剧院设计时的初衷是作为伦敦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驻团场地。但是在2002年,因为当时的剧团艺术总监阿德里安·诺贝尔(Adrian Noble)希望发展剧团的巡回演出及连续数年成绩差强人意,剧团离开了巴比肯艺术中心。[7]此后巴比肯剧院就把原来每年六个月的国际演出季延长到整年。
其他文化设施
[编辑]巴比肯艺术中心还包括伦敦市的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和伦敦市的巴比肯图书馆。伦敦博物馆坐落在毗邻的奥德斯门区(Aldersgate),也是巴比肯建筑群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编辑]- ^ About Barbican. 2009-02-13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 ^ Barbican history.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1).
- ^ Barbican tops ugly buildings poll. 2003-09-22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2).
- ^ barbican_estate. [2007-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8).
- ^ Concert-Hall Blues - Oh for an Acceptable Symphonic Environment By Norman Lebrecht / October 11, 2000.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CD Reviews, August 2007,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website.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0).
- ^ Barbican box office upsurge follows identity make-over… =. 2005-10-22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外部链接
[编辑]- The Barbican Centre official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history of the Barbican Est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rtin Kettle, "Good Old Barbican", The Guardian (London), 2 March 20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alysis of the Centre after 20 years.
- The Barbican Centre, Quicktime VR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