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碇岛灯塔
位置 | 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城镇东碇岛山顶 |
---|---|
坐标 | 24°09′43″N 118°14′01″E / 24.16186°N 118.23369°E |
初建年份 | 1871年(清同治十年) |
启用年份 | 1871年(清同治十年) |
构造 | 黑色圆型砖塔 |
塔高 | 19.2米 |
焦距 | 69.2米 |
初始灯器 | 1等石油白热灯 |
目前灯器 | 5等旋转透镜电灯 |
光度 | 2,600支坎德拉 |
光程 | 11.3浬 |
灯号频率 | 白闪光,10秒 明1.0秒,暗9.0秒 |
管理机构 | 中华民国交通部航港局 |
[编辑维基数据] |
东碇岛灯塔 | |
---|---|
位置 | 中华民国金门县金湖镇东碇岛 |
坐标 | 24°09′33″N 118°14′18″E / 24.159269°N 118.23840°E |
建成时间 | 1871年 |
官方名称 | 东碇岛灯塔 |
类型 | 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灯塔 |
评定时间 | 2020年10月8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东碇岛灯塔建立于清代,是中国海关成立海务部门后,在福建厦门湾海域兴建的第一座西式灯塔。东碇岛灯塔位于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东碇岛[注 1]的山顶上,为一黑色圆型砖造建筑,由于军事因素,不开放观光。灯塔自1871年启用一度因八二三炮战停止发光,1971年重新复光至今[1][2]。
地理
[编辑]东碇岛[注 1]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方、金门本岛以南的厦门湾海域,全岛面积仅0.016平方公里。东碇岛旧称“南碇”,相传明代曾在金门岛上建筑城池,位于城池最南方的这座岛屿因此命名为“南碇”。鸦片战争后由于南碇位于厦门海域的东方,因此改名为“东碇”[1]。东碇岛扼守金门料罗湾和厦门湾间的外洋水道,自古就是闽南对外的门户之一,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1][2]。
历史
[编辑]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列强船只往返频繁,由外国人“帮办税务”的中国海关为维护船舶航行安全逐一兴建灯塔与桩杆。中英双方签订天津条约后,海关聘请英国籍灯塔工程师韩德善在东碇岛上规划建造灯塔。1871年海关派遣毕斯比(A. M. Bisbee)前往岛上监工建造。灯塔兴建完成后为海务部门成立后在厦门湾兴建的第一座西式灯塔,为闽台地区罕见的黑色灯塔。启用发光后曾先后于1913年和1927年整修。第二次整修时装设一等石油灯。1949年起因国共内战台海炮火频繁,于1953年5月3日停止发光。八二三炮战时灯塔遭炮火轰击,战火使灯器外缘的玻璃帷幕完全毁损,顶端铁罩也遭炮弹碎片穿透而充满弹痕。1963年灯塔改用五等电灯,但因国防因素直到1971年才又恢复发光。东碇岛灯塔停用近二十年后启用,顶罩上的风向仪和方向标又在1999年10月遭丹恩台风波及毁损,至今仍未修复[1][2][3]。
结构
[编辑]1871年灯塔建筑完工为闽台地区第一座黑色圆型砖造灯塔。其塔顶与塔身比例为1:2,塔高19.2米。1927年整修时装设一等石油灯,每20秒连续闪光4次:先闪白光1次,再速闪白光3次,光力570,000支坎德拉,光程22浬。灯塔基座岩盘下方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尊信号雾报,雾炮信号间格三分钟,并有可移动的铁轮[1][3]。灯塔入口门楣刻有建造时间与建造人“ERECTED BY A. M. BISBEE AD 1871”。1963年停止发光时改装设五等电灯(当时并未启用),每10秒闪白光一次,光力2,600支坎德拉,光程11.3浬[2]。
观光
[编辑]东碇岛距离金门岛约一个半小时的航程,天候良好时可见到对岸漳州市龙海区海岸上的海沧发电厂和岬角上的烟墩山灯塔。目前灯塔除了驻岛官兵及灯塔看守人员外并无一般人员定居,灯塔主任办公室都设于金门。灯塔是东碇岛的地标,也是接待外界贵宾的观光景点之一,但是由于东碇岛长期受到军事管制,闲人无法登岛观光[1][4]。
参见
[编辑]备注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沈文台. 台灣燈塔圖鑑. 猫头鹰出版社. 2005. ISBN 986-7415-78-7.
- ^ 2.0 2.1 2.2 2.3 李素芳. 台灣的燈塔.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2. ISBN 957-28031-2-3.
- ^ 3.0 3.1 财政部关税总局海务处. 臺灣之燈塔. 台北市塔城街13号: 财政部关税总局. 2012. ISBN 978-986-03-2779-3.
- ^ 叶伦会. 海洋領航者 台灣燈塔展. 高雄市: 高市史博馆. 2000. ISBN 957-02-7455-7.
外部链接
[编辑]- 交通部航港局东碇岛灯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交通部观光局东碇岛灯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