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栎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栎社
栎社己未(1919)雅集纪念合影。
表记
汉字 櫟社
白话字 Le̍k-siā
台语罗马字Li̍k-siā

台湾日治时期三大诗社之一,在三大诗社中最具批判性格与抗议精神[1],由台湾中部的古典诗人所组成,并与台湾文化协会皆以雾峰林家做为活动中心。该社由林痴仙创社,傅复澄拓展规模,林献堂聚结文友,三人贡献尤大。栎社的集会所之一“瑾园”建筑尚伫立在台中市东区大智路忠孝路口附近。[2]

缘起

[编辑]

大日本帝国在镇抚武装反日运动的同时,对于具有汉民族主义思想的文人,台湾总督府举行扬文会飨老典等活动,藉以尊重汉文化手段,笼络台湾士绅,又允许成立诗社,成为诗人寄托心曲的场所,而栎社则是其中最著名者。

社名

[编辑]

1902年傅复澄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等人成立栎社,社名取意:“学非世用,是为弃材;心若死灰,是为朽木。今夫,不材之木也,吾以为帜焉。”[3]

沿革

[编辑]
林子瑾故居瑾园,曾是栎社的集会所
栎社二十年题名碑(台中市雾峰区林家宅园)

1902年雾峰林痴仙(俊堂)、林南强(幼春)、燕雾大庄(于燕雾上堡赖悔之(绍尧)三子始结诗社,名之曰栎;嗣而同声相应者,有苑里蔡启运(振丰)、房里陈沧玉(瑚)、三角仔吕厚庵(敦礼)、鹿港陈槐庭(怀澄)、牛骂头陈基六(锡金)诸子。春秋佳日,会集一堂;击钵分笺,互相酬倡。3月4日蔡启运、吕厚庵、赖悔之、陈沧玉、林痴仙、陈槐庭、林南强及雾峰林壶隐(仲衡)、校栗林傅鹤亭(锡祺)等9人集于台中林季商瑞轩,撮影以为纪念;后以来会者为创立者,定栎社规则17条。[4]

1910年4月23日庚戌春会在台中举行,出席包括社员20人、全台各地文人30余位。[5]

1911年林子瑾加盟为栎社社友。同年粤东名士梁任公(启超)、汤觉顿(叡)、启超之女梁令娴女士等游台,栎社开会欢迎他们。4月2日会于瑞轩,社友12人、来宾12人,社友为启运、灌园、南强、伊若、槐庭、旭东、悔之、卿淇、联玉、大智、子材、蕴白、少舲、沧玉、痴仙、望洋、雅堂、笃轩、升三、鹤亭等于台中公园物产陈列馆前摄影留念;梁启超并题字赠予林子瑾。[3]

1918年基六、惠如与其乡友创吟社鳌西吟社,惠如倡开栎、鳌联合会。9月20日,会于鳌峰惠如之伯仲楼,栎社社友11人,即基六、卿淇、沧玉、少舲、联玉、望洋、南强、伊若、槐庭、鹤亭及主人惠如等;是会决议四项,作决议录,席上惠如深慨汉文将绝于本岛,倡议设法维持。(按台湾文社之设立,即胚胎于此会)[6]

1919年6月14日至15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注 1],先是台湾文社成立,基六、沧玉、灌园、南强、惠如、槐庭、少舲、联玉、伊若、大智、望洋、鹤亭等12人以创立者而为理事,本日即栎社总会兼台湾文社理事会;栎社改社则18条为26条,作会议录,选任南强、槐庭、灌园、少舲、沧玉、大智等6名为栎社理事,颁会则及会议录于诸社友。[6]

19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立春七日莱园红梅正开,栎社开观梅会,来会者:升三、卿淇、沧玉、少舲、沁园、大智、南强、壶隐、太岳、望洋、豁轩、肖峰、子昭、子材、鹤亭及主人灌园等16人;击钵吟因元赏题为“空气枕”,次“折梅”、次“火山”,次分咏格诗钟“写真”、“马”;2月1日纪念撮影。[6]

1920年9月27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社友出席者:升三、卿淇、莲溪、守拙、枕山、壶隐、少舲、灌园、太岳、豁轩、南强、肖峰、子昭、大智、鹤亭等15人,鹤亭报告自1月至8月之收支决算后,即商议辛酉二十周年祝贺及纪念事,议决右开四项:第一,辛酉秋季开成立二十周年祝贺会。第二,选刊社员诗集。第三,发行社员纪念章。第四,立纪念碑于雾峰之莱园[6];事务分担亦议定:林子瑾负责办理纪念章及纪年碑文书字。

1921年6月18日至20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出席者社友13人,即基六、升三、笏山、少舲、沁园、子材、大智、南强、太岳、灌园、豁轩、望洋、子昭等;来宾为王石鹏、王竹修、王达德、黄尔璿、蔡梓舟诸氏。诗题有“啖荔枝”、“瑾园听雨”等。先是,各交宿题之“田横”咏史诗,选取后,乃击钵。越二十日,散会。[6]

1922年10月8日午后4时栎社在雾峰莱园题名碑前举行“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碑为南强撰记、大智书石。[6]

会员

[编辑]
  1. 林痴仙,名朝崧,创社人。
  2. 林幼春,名资修,字南强,创社人。
  3. 赖绍尧[7]创社人。
  4. 吕敦礼,1906年正式成立的九人之一,也是最早过世的社员。
  5. 连雅堂[8]。后因作《台湾阿片特许问题》,鼓吹鸦片益处,并说先民靠着吸鸦片抵抗瘟疫,被开除会员资格。
  6. 傅复澄,字锡祺,社长,拓展规模
  7. 林献堂,名朝琛,号灌园,协助聚结文友。
  8. 蔡子昭
  9. 陈沧玉
  10. 陈联玉
  11. 陈怀澄[9]
  12. 蔡惠如[10]
  13. 张丽俊[11]
  14. 林子瑾1911年加入栎社,曾任理事、公选干事,后因与同姓女子结婚,1930年被认作退社。
  15. 吴子瑜[12]
  16. 王学潜
  17. 蔡启运[13]

诗社出版书目

[编辑]

1924年,该社整理诗友32人,617首作品,出版《栎社第一集》。[14]

1931年《栎社沿革志略》出版。[15]

1933年《无闷草堂诗存》出版并至林痴仙墓前举行“墓告礼”。[16]

1943年,该社编《栎社第二集》遭日本统治当局以“内容多与现下非常时局不合”而禁止发行。

引用来源

[编辑]
  1. ^ 櫟社.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3-06-06]. 
  2. ^ 瑾園. [2023-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3. ^ 3.0 3.1 櫟社沿革志略. 1931. 
  4. ^ 櫟社沿革志略. 1931. 
  5. ^ 廖, 振富. 櫟社研究新論. 台北市: 国立编译馆. : 9. 
  6. ^ 6.0 6.1 6.2 6.3 6.4 6.5 傅, 锡祺. 櫟社沿革誌略. 台北市: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62: 12–20,45–46. 
  7. ^ 賴紹堯.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3-06-06]. 
  8. ^ 施懿琳. 連橫.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3-06-06]. 
  9. ^ 李昭容. 陳懷澄. TBDB. [2023-06-06]. 
  10. ^ 江佳瑾. 蔡惠如.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3-06-06]. 
  11. ^ 林上玉. 豐原聚星觀 溫馨中日情 第二代高橋正男賡續父親心願 昨攜子來台參加普渡以示傳承. 《民生报》. 2003-08-07 (中文(台湾)). 
  12. ^ 故事编辑部. 連橫為何會被櫟社開除?. 故事. 2015年1月14日 [2016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9日) (中文(台湾)). 理事会于3月13日在雾峰林幼春家中举行,出席成员包括社长傅锡祺、林献堂、林幼春、陈槐庭、庄太岳、郑汝南、吴子瑜、王石鹏、蔡子昭、张栋梁等10人。 
  13. ^ 吴青霞. 蔡啟運.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6-06]. 
  14. ^ 櫟社第一集. 
  15. ^ 张惟智. 櫟社.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6-06]. 
  16. ^ 张惟智. 櫟社. 台湾文学馆线上资料平台.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注释

[编辑]
  1. ^ 林子瑾在台中居住的宅第,现仍坐落于台中市东区,称为“瑾园”,于民国107年(2018)7月2日公告为历史建筑。(今台中市东区大智路104号)

资料取材

[编辑]
  • 施懿琳撰,节录自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页1341。

延伸阅读

[编辑]

专书

[编辑]
  • 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31
  • 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ISBN 986-0045-66-6
  • 王国璠、高志彬与黄哲永主编,《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ISBN 957-8988-91-5

专书论文

[编辑]
  • 廖振富,2005,〈论连横与栎社之互动与决裂-兼论栎社“抗日属性”之再评估〉,《2005台中学研讨会论文集-文采风流》,页23~77,台中市文化局出版,ISBN 986-003-051-0
  • 廖振富,2004,〈栎社与鹿港之渊源及其相关作品探析〉,《2004年彰化研究两岸学术研讨会-鹿港研究论文集》,页99~126,彰化县文化局出版,ISBN 957-019-331-X
  • 廖振富,2004,〈日治时期台湾监狱文学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蒋渭水“治警事件”相关作品为例〉,收入许俊雅主编《台湾古典文学评论合集》,页485~555,万卷楼图书公司,2004 年11月出版,ISBN 957-739-503-1。又收入谢金蓉编著《蔡惠如和他的时代》,页121~190,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2005年6月,ISBN 986-00-1580-5

期刊论文

[编辑]
  • 廖振富,〈日治时期台湾古典诗中的刘铭传-以栎社征诗(1912)作品为主的讨论〉,《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45卷,2004,页179~222。
  • 顾敏耀,〈创作空间与文学地景——栎社‧莱园‧梁启超〉,《台湾文学评论》,第11卷1期,2011年1月,页44-56。
  • 顾敏耀,〈吾台诗学日东升,栎社第一负盛名——关于栎社之成立及其影响〉,《东海大学图书馆馆刊》,第49期,2020年1月,页34-37。
  • 廖振富,〈百年风骚,谁主浮沉?- 二十世纪台湾两大传统诗社:栎社、瀛社之对照观察〉,《台湾文学研究学报》,第9期,2009年10月,页205~248。

研讨会论文

[编辑]
  • 廖振富,2006〈皇民化浪潮下的文化抵抗策略-论太平洋战争(1941~1945)期间的栎社活动〉,“皇民化与台湾”台日学术研讨会,台南: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日本拓殖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