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口广州话拼音:Ohau),是广州的一条老村,旧时为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道。这个村地处西关平原北边、驷马涌出珠江口的北岸,南连南岸村,北接源溪。世居村民姓蔡、郑。

历史[编辑]

澳口旧时为泊船的港口,在宋元两代开村,初时村主系郑氏。元末明初,西场蔡氏梅溪公由西场迁来澳口,成为了澳口蔡氏始祖,后人修建了梅溪蔡公祠来纪念先人。明清两代,属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

中华民国初期,属南海县二区。1928年,属广州市南岸区。1949年12月,属广州市南岸区南澳街。1950年6月,属广州市西村区南源街。1952年9月,属西区南源街。1953年1月,属西区人民政府南源街。1955年5月,属广州市西区南源街。1960年5月,属西区西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0年8月,西区改名荔湾区,属荔湾区西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8月,属荔湾区南源街。1968年4月,属荔湾区南源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属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澳口社区,延续至今。澳口旧时有部分区域属于西郊人民公社(1987年改名叫西郊行政村),合组南岸第二生产队。2002年,广州​​市城中村改革,澳口正式不再归西郊村管[1]

参考资料[编辑]

  1. ^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澳口村. 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荔灣區). 2017: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