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翁庭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翁庭华(1934年),出生于基隆,当代摄影家,作品类型包括纪实、新闻、超现实摄影。[1] :12早期作品多以专题摄影为主,[1]:48-49后赴日本接受摄影家中居正躬的指导,学习到“色调分离”的暗房技术,发展出超现实的摄影风格。1991年获得日本第64届“国展”一等奖,后因连年入选而获得“国展”免审查资格。[2]:58-59[1]:102-105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翁庭华1934年出生于基隆,1958年进入基隆卫生院工作,1960年开始他的摄影生涯,当时的他仍是业余人士,从书籍刊物上自学摄影相关的技巧。[1]:28-291963年间,邓南光、王溪清、锺锦清、王金涂等摄影家共同成立“台湾省摄影学会”(现称“台湾摄影学会”),倡导写实主义摄影,翁庭华加入后,开始拍摄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他每个月参加学会的户外摄影活动,跟着前辈摄影家到万华、淡水河畔、万芳等地拍摄。[3]翁庭华自认参与学会活动的经历,影响他日后以山区小镇与渔村为主题的专题摄影。[1]:30

专题摄影

[编辑]

1960年代,翁庭华接触到美国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的专题作品,决定效仿史密斯用连续性的照片来阐述事件全貌。[4]翁庭华在进行专题摄影时,会先进行设定议题、设计脚本、事前场勘等田野调查,让影像能真实呈现他想要传达的意义。他会同时进行数个专题,单个主题可能费时数十年完成。著名的系列包括《逝去的脚印》、《山城九份》、《岁月的诗情》等。[1]:48-491966年,翁庭华获得台湾摄影沙龙年度第一名。[1]:60

新闻摄影

[编辑]

1970年,翁庭华因摄影专长而被调至基隆市政府担任摄影师,后来透过当时基隆市长陈正雄推荐,成为蒋经国的随行摄影师,从此开启他新闻摄影的生涯。《勤政爱民蒋经国》系列便是翁庭华捕捉了蒋经国和民众互动的过程,借此塑造总统的亲民形象。[1]:60-64

赴日进修

[编辑]

1965年至1976年间,翁庭华和妻子在基隆开设照相馆“新艺”,在暗房冲洗照片的过程中,翁庭华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进修的念头[1]:页861988年翁庭华退休赴日。[5]他在东京接触到当代艺术的潮流,作品也往超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翁庭华将曼.雷在暗房中的多重曝光效果,应用在底片拍摄上,成为他特有的“重复曝光底片”实验。[1]:881988年,翁庭华进入东京日本写真艺术专门学校研习,后透过教授岩崎美智子的推荐,毕业后至摄影家中居正躬的门下学习冲洗照片,在这段期间学习到“色调分离”(posterization)暗房技术,中居正躬认为此技术创造绚丽的色彩,使翁庭华的超现实主义影像别具风味。[1]:89-90

翁庭华凭借使用色调分离法的作品,在1989至1991年连续三年入选日本国展,其中1991年凭《心象都市》获得最高荣誉一等奖,是国展五十三年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外国人。[2]:58-59

投入摄影教育

[编辑]

翁庭华从公职退休后,便投入摄影教育。1982年起陆续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崇右企业管理专科学校(现称“崇右影艺科技大学”)摄影社传授摄影相关知识,2000年创立“翁氏摄影创作学园”摄影专修班,带领学生至现实生活中练习捕捉街景。[1]:12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萧伊玲,《台湾摄影家:翁庭华》(台中:国立台湾美术馆,2019)
  2. ^ 2.0 2.1 陈武雄,〈翁庭华日本荣誉奖〉,《摄影天地》188期(1991.12)
  3. ^ 翁庭华,《山城九份 : 翁庭华摄影作品集》(台北县:翁庭华,2006),页12。
  4. ^ 王瑶琴,〈台湾前辈摄影家代表作系列之24—翁庭华的一张照片一幕戏〉,《拾穗》534期(1995.10),页96。
  5. ^ 张照堂,《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新北市:远足文化,2015),页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