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雄
Professor 黄武雄 教授 | |
---|---|
出生 | 日属台湾新竹 | 1943年2月22日
国籍 | 中华民国 |
学术背景 | |
教育程度 |
|
学术工作 | |
研究机构 |
|
黄武雄 (英语:Wu-Hsiung U. Huang,1943年—),台湾数学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者、文化评论与社会运动者、作家,笔名郑本、阿南、南迟、黄南、黄牧等,本名仲昭。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1972–2011),专业微分几何。1970年代,为教育部编写数学教材,实地试教高中数学,巡回五十多所中学,讨论数学教育。另进行大规模的农村调查,了解剧变中的台湾农村,累积草根经验,同时在第二线支持台湾民主运动。1980-1990年代,提倡校园民主,筹备人本教育促进会,著书立说,为人本主义奠定理论基础。1990中期,发起民间教育改造运动,并倡议普设社区大学。2000年之后,倡议辟设环岛千里步道,涉足环境保护运动。同时持续笔耕,在思想、教育、数学与经济哲学方面,研究出书及发表论文。
生平与学经历
[编辑]黄武雄生于台湾新竹,父籍嘉义朴子。父亲黄集荣系日治时期知识分子,台北高等学校七年制(寻常科)毕业,进九州帝国大学修习德国文学,于第四年祖父黄柔严命辍学回台。母亲陈淑媛为日治时期代书陈招胜(妻卢氏)之女,受日治国民教育,并修习汉学。
1948年,黄武雄以本名黄仲昭入学,进丰原瑞穗国小,后随父母在西部平原南北迁徙,每年转校一次。[1]1954年在台中大同国小毕业,考入台中一中,1957直升高中部。1960年保送进台大数学系。1966年赴美国莱斯大学数学研究所;1968年至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随陈省身、Kobayashi与Blaine Lawson做论文;1970年4月回莱斯大学取得Ph.D,旋即赴密歇根Wayne州立大学任教两年。
1972年回台,由中央研究院与台大合聘,分别于1975与1976升任研究员及正教授。1983-1984,至斯坦福大学访问,并授课常微分方程。
1972–1973年间藉担任中研院数学研究所代理所长之便,申请研究计划,进行全省农村抽样调查。1974-5年间,替教育部编写高中数学实验教材,要求借调至彰化高中实地试教一年。1984年辞去中研院职务。1999年因创办永和社区大学自台大办理退休,翌年又回台大兼任,继续授课大域微分几何、变分法、椭圆微分方程。2011年退休。
黄武雄与配偶苏治芬育有一子年询,与前妻吴贵美育一女年织。
社会互动
[编辑]黄武雄除经常获得专业研究奖助之外,对于教育文化与文学艺术有广泛的兴趣,以散文见长,1982年获中国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童年与解放》一书列为1994年联合报年度十大最佳书籍,所画绘本《那里有条界线》得1997年小太阳奖。1991年与友人成立里巷工作室,策划拍摄影片《笑罢童年》,至全国各地巡回展出,讨论教育结构的关键问题,为1994年410教改运动铺路,该影片入选1993年世新年度十大纪录片。
除著书之外,黄武雄一生写过数百万的评论文字,强调自由、理性、人类一家与多元文化,反对极权主义、民粹主义与种族歧视。主张参与式的民主、保护环境、尊重事实、知识解放,在这些基础之上,争取每一个体的自由,发展人的想像力与创造潜能,使人类的创造文明永续。在道德问题上,反对泛道德论调,强调善包含于真之中。
思想与研究
[编辑]思想方面,主张人对世界的了解必须是整体。除开利益的纠葛与争夺之外,人对世界片面与断裂的认识,是世界纷扰不休的根源。著有《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等书,论述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更有参与世界的热情,不因先天条件不同而异。准确的说,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三项创造性特质:掌握整体特征的能力,生之勇气与没有偏见。这些特质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除非它们受到压抑。从这理论,黄武雄试图揭露儿童如何学习语言的机制,并解决Noam Chomsky与Jean Paul Piaget两家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历史争论。他认为儿童系透过掌握语音发生时的整体情境,尝试错误,了解字汇的涵义,亦即:用“整句/取代/试误”的创造性学习,代替大人依赖“单字/文法/组合”的分析性学习。黄武雄厘清人的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自然能力是每个人天生都拥有的,是人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基础。文明能力则植根于抽象。人的智商,检测的只是抽象能力,不是人能力的全部。文明的特征是抽象。抽象能力必须在文明社会中发展。
另一方面,黄武雄提出维生、互动与创造三项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趣向,以此诠释人存在的意义与活着的动力;批判“维生肥大症”,指出在资源丰裕的社会,维生肥大症压抑了人渴求互动与创造的存在趣向,这是社会与心理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教育从属于经济而变质的肇因。
教育理念
[编辑]在台湾的教育实践上,黄武雄著有《台湾教育的重建》、《教改中的左与右》、《教改怎么办?》、《教育四书》…等。主张释放孩子的心智,并解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得孩子基于前述天生拥有的(三项)创造性特质,得以自由发展,孩子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学习”,不应被大人惯性的“分析性学习”完全取代。在近著《教育四书》中、提出“起惑点”的概念,与“网络取材自学共学,教师退居咨询员的角色”,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取代沈闷无效率的传统教学。
他主张学校教育必须而且“只须”做两件事。1. 打开孩子的经验世界;2. 发展其抽象能力。第三件事便是留白。
1994年4月10日所发动的410民间教改运动,提出;广设高中大学、落实小班小校、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大诉求,就是为了从结构面上,为每一个孩子铺陈有利的学习环境。
黄武雄厘清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套装知识是知识的骨架,经验知识是血肉。人深入经验知识才会发展出理性与批判思考,共同经营合理与符合人性的世界。但学校教育只着重套装知识,在维生肥大的诱因下,借由套装知识把人分等分级分类,使知识工具化,使人的反思与自觉这重要的成分,从知识中抽离,这是世界纷扰不休的缘由。只有套装知识的灌输,没有经验知识的成长,造成人对知识普遍倦怠,亦发展不出内在一致的世界观。他又指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百科全书派认为知识普及可以增进人类福祉,但两个世纪以来,压迫与苦难仍然不断,战争四起,屠杀的惨剧此起彼落,根本原因是十九世纪以来,普及的国民教育与中等教育,只传授套装知识,把知识工具化,未能在教育领域内深化经验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个人。人云亦云的人民,看不到社会共同的福祉,容易被操控,让集体意识膨胀,甚至附合独裁者与民粹领袖的意志,带来世界一次次深重的灾难与浩劫。
研究专长
[编辑]黄武雄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微分几何,他厘清cmc曲面(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的凸性问题,提出其上extremal domain的普遍意义,并证明凹状区域如果存在则必然广大,或延伸至边界。在晚近的研究中,考虑cmc曲面上的变形域(deforming domains),引入分析方法,提出set-continuity的概念,找到Jacobi场的结构性分布。同时,他在经济哲学方面有三篇重要的长篇论文,连续刊登在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针对Kenneth Arrow理性公共选择不可能的impossibility school,提出另类观点,认为该学派论点的根本问题在于其架构已经先天的排除了singularity的存在性。他重建新的架构,不先天排除singularity,因而证明理性公共选择并非数学的不可能。三篇论文分别深入Baigent, Chichilnisky与Arrow的主要论述,予以分析与批判,并建立容许理性公共选择的新架构。
教改争议
[编辑]410教改施行30周年,迄今争议不断,外界大多认为前中研院长李远哲要负起最大的责任。但李于2024年7月9日接受网络媒体专访时再度论及此事,直言广设高中大学政策,来自于曾经任教于台大数学系教授的黄武雄建议 [2]。黄尚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著作与专书
[编辑]A 专业论文
[编辑]- A1. Huang, W.-H. (2014), “Singularity and Arrow’s Paradox”,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42, No.3, 671-706. (全文 pdf)
- A2. Huang, W.-H. (2009), “Is a Continuous Rational Social Aggregation Impossible on Continuum Spaces?”,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32, No.4, 635-686. (全文pdf)
- A3. Huang, W.-H. (2004), “Is Proximity Preservation Rational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23, No.3, 315-332. (全文pdf)
- A4. W. H. Huang & C. C. Lin (1998), “Negatively Curved Sets on 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Are Large”, Archive of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41: 105-116. (全文pdf)
- A5. J. T. Chen and W. H. Huang (1982), “Convexity of capillary surfaces in outer space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67: 253-259.
- A6. Huang, W.-H. (1992),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s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52: 291-318. (全文pdf)
- A7. Huang, W.-H. (1993), Boundedness of Surfaces of Constant Sign Mean Curvature and the Phragmen Lindelof Problem, Advances in Ge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Press, Cambridge, 116-123.
- A8. Huang, W.-H. (1974), "Equivariant Method for Periodic Map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89: 175-183.
- A9. Huang, W.-H and Lin, C. C(2020), Geometry of Jacobi fields on CMC hypersurfaces of Euclidean spaces, working paper.
- A10. Huang, W.-H. (1994),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with Second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1. Huang, W.-H. (2005), “Curvature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Principle of Curvatures on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2. Huang, W.-H. (1983), “Level curves and minimal points of capillary surfaces over convex domai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11, Number 3, 1983.
- A13. Huang, W.-H. (1977), “On the weak Riemannian degree of freedom”,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5, Number 2, 1977.
- A14. W. H. Huang & A.-N. WANG (2009), “Cantor’s Sets and Kids’ Circle Drawing”,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5. Huang, W.-H. (1997), “Singularities in Social Choice Theory–Democracy Is Not Mathematically Unsound”, Technical Report, NTU. (全文pdf)
- A16. 黄武雄 (2003),“教改怎么办?(下)-向上层部分渗透”,教育研究月刊 106:页70-89。
- A17. 黄武雄 (2003),“教改怎么办?(中)-底层部分的改造”,教育研究月刊 106:页57-69。
- A18. 黄武雄 (2003),“教改怎么办?(上)-教改的架构与菁英思维”,教育研究月刊 106:页53-56。
- A19. 黄武雄 (2002),“独立思考与主体经验–比较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 100:页32-45。
- A21. 黄武雄 (1989),“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上):理性的叛逆与解放”,通识教育季刊, n.1,2, p.1-17; 数学传播季刊,第22卷第2期。 (全文pdf)
- A22. Wu-Hsiung U. Huang (1970), Integral formula in spher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 A23. Wu-Hsiung U. Huang (1969), Minimal submanifolds in complex projective spac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B 书籍
[编辑]- B1.《大域微分几何》上、中、下三卷(2020初版),台大出版社。
- B2.《小树的冬天》(2019初版),新迪出版社。
- B3.《学校在窗外》(初版2003;再版2007/三版2013/教改20周年纪念版 2013),左岸文化;简体中文版2009,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B4.《学校在窗外潮本》(2021网络时代版),左岸文化。
- B5.《童年与解放》(初版1994/1996),人本教育出版社;(简体中文版2009),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童年与解放衍本》(2004/教改20周年纪念版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左岸文化。
- 《台湾教育的重建》(初版1995/1997),远流出版社;(简体中文版2011),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B7.《初等微分几何讲稿》(初版1978/1979/1980/1989/1993),人间文化事业;(重新出版2021),新迪出版社。
- B8.《黑眼珠的困惑》(1995),人本教育基金会。
- B9.【绘本】《那里有条界线》(初版1997;国际版19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远流出版社。
- B10.《中西数学思想的比较》(初版1980;再版1993),万人出版社/人间文化事业。
- B11.《如何教高中数学–改进中的数学教学》(1976),正中书局。
- B12.《老师我们去哪里?–谈中学数学》,人本教育基金会。
- B13.《木匠的儿子》(1987),联经出版社。
- B14.《数学教室合辑》(1995),人本教育基金会。
C 研究计划
[编辑]- C1. 定号均曲率曲面的成长问题,台北市 :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计划,1995。
- C2. CMC曲面之稳定性及几何行为,台北市 :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计划,1993。
- C3. 椭圆方程解曲面的内部几何与其二阶边界条件,台北市 :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计划,1991。
- C4.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s (椭圆方程自由边界解的几何形状),台北市 :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计划,1985。
- C5. 台湾农村调查,中央研究院 & 农复会 (行政院农委会前身) 补助计划,1973~1975。
- C6. On the curvature of piecewise Riemannian Manifolds, NSC, ROC math.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Vol. 5 (1977)
- C7. The constant rank theorem in negatively curves space forms, NTU, Technical report (1992)
外部链接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Ycforfbt, 作者. 我在大學讀書的日子─黃武雄老師訪談. 黄武雄教授文集. 2010-10-13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台湾)).
- ^ 撇清教改罪名 李遠哲:廣設高中大學是台大前教授黃武雄建議. 中时新闻网. 2024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