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溪堰塞湖
龙泉溪堰塞湖 | |
---|---|
湖泊类型 | 堰塞湖 |
主要流入 | 龙泉溪 |
主要流出 | 龙泉溪 |
集水面积 | 12平方公里 |
所在国家 | 台湾 |
最大长度 | 700米 |
最大深度 | 40米 |
水体体积 | 100万立方米 |
龙泉溪堰塞湖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池上乡龙泉地区的一座天然湖泊,该湖泊属于堰塞湖类型,现湖水已流放结束,回归溪流状态。[1][2][3]
历史
[编辑]龙泉溪堰塞湖最初形成原因于2006年(民国95年)7月15日下午4点时,由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关山事业区第3林班所管辖邻近龙泉溪的山坡地开始发生小规模土石崩落之情况。[1] 隔天,7月16日清晨6时05分于台东成功地震站东北方6.2公里处测得里氏震级4.6地震,因地震影响,龙泉溪崩塌处开始陆续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土石崩塌,而导致河道遭土石淹没,河水无处可去的状况下,形成堰塞湖。[1]
在龙泉溪堰塞湖形成后林务局台东林区管理处,根据堰塞湖应变处置标准作业程序,依短、中、长期之治理工程依序完成规划及施工改善。[1] 有关龙泉溪堰塞湖之处置工程依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堰塞湖崩塌区护坡工程、湖区溢流水道工程、河道堆石潜坝工程、梳子防砂坝工程、支流过水路面涵洞工程、无名桥拓宽工程及水土保持局之龙泉溪河道整流工程等。[1]
龙泉溪堰塞湖自2006年(民国95年)形成开始,从紧急应变处置到中长期阶段的工程整治,完整的保留堰塞湖处置的相关过程。在施工期间更设置一座土砂观测系统,建置雨量、水位及影像等监测项目设备,相关监测资料记录完整,可做为未来台湾地区其他堰塞湖整治之研究案例,并做为相关堰塞湖处置之示范。 [1]
目前龙泉溪堰塞湖本身已经消失,其遗迹已逐渐演变为一湿地生态,未来可再透过生态工法的规划,形成一湿地生态保留区。透过堰塞湖防灾教育示范专区的成立,可以结合土砂观测系统及堰塞湖处置工程的解说与图示,了解堰塞湖应变处置的案例说明。[1]
地理
[编辑]龙泉溪堰塞湖发生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即针对该案件展开探勘,依据探勘资料,造成堰塞湖的山坡崩塌面积约12.9公顷,其中崩塌区约为7.5公顷,崩塌平均厚度约3米,崩塌土方量约20余万立方米,堆积区约5.4公顷,崩落之土石在河道上堆积成高约50米之天然土石坝,并于土石坝上游形成堰塞湖。[2]
由于崩落土石阻塞河道,使得崩塌地上游形成堰塞湖,造成溪水断流,堰塞湖上游集水面积约1,234公顷,初步估计目前堰塞湖水深约在20至30米间,湖面长度约500米,目前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左右。堰塞湖于7月25日上午因中度台风凯米带来丰沛雨量,已于坝体东南侧溢流,根据当地民众指出目前溢流之水量大致与未形成堰塞湖时之水量相当,显示堰塞湖体已不再扩大。[2]
崩塌区地质属大南澳片岩之玉里带(PM5),岩性主要为黑色片岩,叶理面发育良好,且此地区岩层节理发达,使得岩体较为破碎,加上地震与台风豪雨影响,因而造成大规模崩塌,依据Varnes山崩分类属岩石坠落(Rock Fall)形式崩塌。[2]
参数
[编辑]- 堰塞湖形成时间:2006年(民国95年)7月15日
- 溪流名称:秀姑峦溪流域支流龙泉溪
- 集水区面积:12平方公里
- 所在行政区:台东县海端乡
- 崩塌地:崩塌面积约16公顷,平均崩塌深度约3米。
- 天然坝体:坝顶长85米、底长320米、顶宽100米、底宽30米、坝高40米。
- 堰塞湖:回水长度700米、溢流口宽15米、最大水深40米,蓄水容量约100万立方米。
- 崩塌地地质:属于变质岩区,岩石性质为变质岩,主要由硅质片岩组成,偶夹薄层的黑色片岩。主要弱面变变质岩的片理,其方向大致与坡面相反;岩体表面的风化层相当薄,而崩塌深度已到达岩盘。
外部链接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治山防災電子報 堰塞湖處理與治理. [2015-02-17]. (治山防灾电子报 原始内容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存档于2015-02-17). - ^ 2.0 2.1 2.2 2.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龍泉溪堰塞湖調查報告.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龍泉溪堰塞湖 度過一關.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