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戊戌变法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编辑]

前几年,有人指出,变法失败非因袁之告密。

把戊戌变法失败推在袁世凯头上有失中立.

维新失败很大原因是党人的先天局限.其实各人无论是视野,政治手段皆有不足;而光绪亦缺大略,欠缺跟慈禧太后斗争的决心. 

茅海建先生的新书《戊戌变法史事考》[编辑]

茅海建先生最近出了一本关于戊戌变法的新书《戊戌变法史事考》,我在书店翻看了该书的前言。1998年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山卧佛寺召开,茅海建先生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对于戊戌变法的许多历史事实,一百年后的人们仍然很不清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茅海建先生会后立志把许多史实调查清楚。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梳理了前人的观点,详细查阅了各种档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大家撰写该条目时,参考一下这本最新的学术著作。--Mountain(Talk) 03:03 2005年4月12日 (UTC)

疑点[编辑]

除了光绪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政治现实的无知”、“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可以补充此说的理由吗?对于没有根据的片面判断,很可能没有存在于维基百科的价值,文中其它部分也应注意此一问题。--Hiaeoupyc 2007年6月28日 (四) 07:44 (UTC)[回复]

删除部分非客观编辑[编辑]

只有短短103日的变法,最后因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缘故而告失败。过去多数人将运动的失败归咎于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对改革而发动政变。但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慈禧太后的改革政策比百日维新更有可行性。[来源请求]慈禧太后在怒不可遏中责问光绪帝为何要行新法,跪于案左的光绪帝战战兢兢地回答说:“是因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慈禧怒斥:“难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乎?……”。[来源请求]除了光绪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以“废科举”为例,这牵涉到大清帝国千千万万“老童生”的权利,维新派自然被骂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康广仁不得不劝其兄:“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

以上为删除内容,原置于"变法的影响"条目中,因原作者多时无合理回应,故删除之

维新派=戊戌变法?[编辑]

戊戌变法中有保皇、维新两派势力。维新派条目并入这里是否合适? --Great Guru (留言) 2010年2月20日 (六) 10:48 (UTC)[回复]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何为原创和普适接受的原则吧[编辑]

戊戌变法触碰的最大利益集团如果都不能指明,那研究这个条目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康梁当年指明反对的那些人,现在依旧存在,那言路不是跟当年一样么,维基百科只能发表

跟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相一致的话,那学术方面毫无探讨意义了。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Piyefei对话贡献)加入。

维基百科(或是说,所有的百科全书)不是拿来探讨学术意义或是研究用的,而是将已经有的知识统整。我在阁下讨论页已经说了,你如果觉得你是正确的,何不把相关的来源附上在你写的内容后面呢?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维基就是看来源说话(就像前面说的,百科只是统整,所以所有内容都是从来源统整而来,而不是自己抒发),有来源并且是可靠的,内容就能放入,就这么简单啊。此外,如同这个条目最前面放的模板写的,“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如果你觉得这条目哪边写得不好而且没有附上来源,那阁下也可以提出移除的讨论。毕竟维基上真的做到每次写内容都附来源的编辑很少,所以充斥着大量没有来源的内容--Liaon98 我是废物 2015年5月17日 (日) 00:02 (UTC)[回复]


这样好不好,我把有确凿来源的内容贴在一个位置,你来决定在哪里贴,如讨论区也好(每一条目现在都有参考资料,就是这一点些许困惑)

不想打乱原来对文档的排列,所以请指定一地,我们把那些有确切来源的文献统合成两个独特的章节。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多少年就会有些新的变化。 这里主要是为了维基百科提供一些新的参考档案。

这些参考档案会是对原来文档有效的补充。 大英百科全书每一版有些条目要调整,有些增删。

很快就是戊戌变法两个甲子的纪念了,相信这里的补充材料有助中国人重新审视这段其实在有极其重大意义

的改革历史片段,特别是中国人对自己和世界的重新认识,有些裨益。敬请指教。 语多冒犯之处,还望见谅和海涵。

特别是鄙陋无知之处,真的需要您的指点和增删。 还望多多提点。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阻止了变法派官员“合邦”的计划,使中国免于被日本、英国瓜分的危机” - 此议不妥[编辑]

康有为固然对李提摩太合邦一议甚为热衷,但是没有证据说明李提摩太后面有英国官方的支持。事实上当时英国无意实际瓜分中国,且其驻华外交官多视李提摩太为一异想天开之人士。可以说合邦一议对清朝当权势力造成了一定的惊吓,是导致政变的原因之一,但当时中国并没有被日本,英国瓜分的实际危险。故“免于...危机”一说不妥。

作出了一些修改。--No1lovesu留言2016年10月11日 (二) 08:2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