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沧海微沤/沙盒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桂琛
罗汉桂琛禅师道影
本名俗姓
出生唐懿宗咸通八年
867年
圆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秋
928年
宗派禅门青原下
呼号罗汉桂琛禅师
谥号真应禅师
驻锡于福州地藏院
漳州罗汉院
师承依止师:无相大师
传法师:玄沙师备
传人清凉文益清谿洪进
清凉休复龙济绍修
天龙寺秀延庆传殷
南台守安 7人

文益(885年—958年),俗姓鲁,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文益是唐末五代时期高僧,开创了汉传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因其晚年住持金陵清凉寺,故被称为“清凉文益禅师”;又因其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璟追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也被称为“法眼文益禅师”。

生平[编辑]

开悟[编辑]

光启元年(885年),文益出生在杭州的一户鲁姓人家,后于大顺二年(891年)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成为一名年仅七岁的小沙弥。元祐元年(904年),文益在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同年,他到明州鄮山育王寺随希觉律师学律,兼习儒家经典,希觉律师对文益极为看重,称之为“我门之也”。当时,闽国佛教的发展非常繁荣,高僧辈出,因此文益南下入闽求法,依福州西禅院长庆慧陵禅师学禅。文益在长庆座下参修数年,受到许多人的推重,但因缘未能具足,始终没有开悟。后来,他与绍修法进结伴,打算去其它地方参学,途经福州地藏院时遇到罗汉桂琛禅师。桂琛禅师对文益非常器重,两人言语相契。于是,文益决定留在桂琛门下参学,仅一个多月后便豁然开悟,得到桂琛的认可,承受桂琛禅法。[参 1]

藏(桂琛)问:此行何之?师(文益)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师曰:别。藏竖起两指。师曰:同。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


雪霁,辞去。藏门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些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藏曰: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
《五灯会元•卷一〇》[参 2]

桂琛禅师所说的“不知最亲切”,与其师玄沙师备所提倡顿超“见闻觉知”[注 1]的主张一脉相承。桂琛令文益最后得悟的话“若论佛法,一切见成”成为了日后法眼宗禅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参 4]

开法抚州[编辑]

文益禅师接法后,先卓锡于甘蔗洲(今福建省闽侯县甘庶镇一带)的一处庵院,后应抚州刺史之邀,到抚州崇寿院开法。子方上座从福州长庆寺慕名而来,向文益问法:[参 5]

师举先长庆棱和尚偈而问曰。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拂子。师曰。恁么会又争得。曰和尚尊意如何。师曰。唤什么作万象。曰古人不拨万象。师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说什么拨不拨。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诚。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参 6]

二人所讲的“身”即“法身”,即“心真如”;“万象”则是“心真如”的变现物。文益说“万象之中独露身”便是指“法身”只能在“万象”中显露出来,因此不能将万象与法身份离看待而否定万象[参 7][注 2]。在点拨了子方上座之后,越来越多的僧侣前来拜访文益禅师,“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参 9]

驻锡金陵[编辑]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李昪取代吴国,建立南唐,定都金陵。李昇向来笃信佛教,邀请文益禅师到金陵弘法,主持金陵报恩寺,后又延请文益同门休复悟空禅师住持金陵清凉寺。保大元年(943年),休复禅师圆寂,五十九岁的文益禅师接任清凉寺住持[参 10]。清凉寺是南唐皇室最重要的佛寺,南唐中主李璟对文益敬重备至。南唐在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文益的法席也随之达到极盛。后周世宗的“灭佛”,也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南方佛教的发展[参 11]

文益禅风自成一家,弟子慧明泰钦清耸等人也开始崭露头角,国韶更是被尊为吴越国国师。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七月十七日示疾,闰七月五日入灭,灭后“颜貌如生”。后文益肉身被迎至江宁丹阳供奉。

思想[编辑]

传承[编辑]

师承[编辑]

弟子[编辑]

嗣法弟子

天台德韶·报恩慧明·罗汉智依·章义道钦·报恩匡逸·报慈文遂·罗汉守仁·永明道潜·黄山良匡·灵隐清耸
报恩玄则·报慈行言·净德智筠·道峰慧炬·清凉泰钦·宝塔绍岩·报恩法安·崇寿契稠·云居清锡·百丈道常
般若敬遵·归宗策真·同安绍显·栖贤慧圆·观音从显·长安延规·正勤希奉·兴善栖伦·新兴 齐·慈云匡达
荐福绍明·古贤 谨·兴福可勋·上蓝守讷·覆船和尚·奉先法瑰·化城慧朗·永明道鸿·灵鉴禅师·上泉和尚
大林僧遁·仁王缘胜·归宗义柔·上方慧英·护国 迈·芝岭 照·归宗师慧·归宗省一·延庆通性·归宗梦钦
舍利玄阐·永安 明·禅谿可庄·石霜 爽·灵山和尚·佛手岩因·保安 止·华严 幽·木平道达·大宁道迈
龙兴德宾·黄龙 仁·西山道耸                                   

注释[编辑]

  1. ^ “见闻觉知”即心识(六识)接触外境的总称,眼识为见,耳识为闻,鼻、舌、身识为觉,意识为知,详参《瑜珈师地论》卷二[参 3]
  2. ^ 关于“法身”、“心真如”的阐释详见《大乘起信论》[参 8]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p.398b1-398b14。
  2. ^ 普济集:《五灯会元》,CBETA, X80, no.1565, pp.197a16-197b2。
  3. ^ 弥勒菩萨说,玄奘译:《瑜珈师地论》,CBETA, T30, no.1579, pp.284-289。
  4. ^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378页。
  5.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p.398b14-398b23。
  6.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p.398b23-398b28。
  7. ^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379页。
  8. ^ 马鸣菩萨造,真谛译:《大乘起信论》,CBETA, T32, no.1666。
  9.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p.398b29-398c1。
  10.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p.400c3-400c5。
  11. ^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383页。
  12. ^ 道原撰:《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p.216-397。

佛教藏经[编辑]

  • 弥勒菩萨说,玄奘译:《瑜珈师地论》,CBETA, T30, no.1579。
  • 马鸣菩萨造,真谛译:《大乘起信论》,CBETA, T32, no.1666。
  • 道原纂:《景德传灯录》,CBETA, T51, no.2076。
  • 普济集:《五灯会元》,CBETA, X80, no.1565。

研究成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