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Trz1118/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部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

序号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 茵陈蒿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汤剂
2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汤剂
3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4 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
5 黄芩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汤剂
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7 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汤剂
8 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汤剂
9 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
10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汤剂
11 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汤剂
12 小陷胸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汤剂
13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4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汤剂
15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6 栀子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𢙐,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汤剂
17 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8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汤剂
19 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
20 桔梗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汤剂
21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汤剂
22 当归散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产后百病悉主之。”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 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 散剂
23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煮散
24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煮散
25 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
26 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汤剂
27 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汤剂
28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汤剂
29 泻心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汤剂
30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汤剂
31 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汤剂
32 越婢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
33 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汤剂
34 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散剂
3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煮散
36 瓜蒌桂枝汤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汤剂
37 温脾丸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大麦芽、吴茱萸、桂心、干姜、细辛、附子、当归、大黄、曲、黄连各一两。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丸剂
38 生姜甘草汤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甘草汤方。”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汤剂
39 延年薯蓣酒 《外台秘要》(唐•王焘)“延年薯蓣酒,主头风眩不能食,补益气力方。” 薯蓣、白术、五味子(碎)、丹参各八两,防风十两,山茱萸二升(碎),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屑)。 右八味切,以绢袋盛,酒二斗五升浸五日,温服七合,日二,稍加。 酒剂
40 驻景丸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宜服驻景圆方。” 菟丝子五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车前子三两,熟干地黄三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圆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温酒下三十圆,晚食前再服。 丸剂
41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两半(去芦),甘草二两(爁),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一两(去皮)。 右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煮散
42 香苏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四时瘟疫、伤寒。”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一两(炙),陈皮二两(不去白)。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煮散/散剂
43 升麻葛根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疑贰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各十两,葛根十五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煎取一钟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小儿量力服之。 煮散
44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翻胃,并宜服之。” 苍术五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二斤二两,甘草三十两(炒)。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煮散
45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右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煮散
46 六和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缩砂仁、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右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煮散
47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宋•杨倓)“治口眼㖞斜。”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散剂
48 导痰汤 《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治痰厥,头昏晕。”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枳实一两(去瓤),橘红一两,赤茯苓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两盏,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煮散
49 佛手散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治产后血虚劳倦,盗汗,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当归、川芎、黄芪各一两,北柴胡、前胡各一分。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桃、柳枝各三寸,枣子、乌梅各一枚,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煮散
50 小蓟饮子 《济生方》(宋•严用和)“治下焦结热血淋。” 生地黄四两(洗),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浸)、山栀子仁、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煮散
51 五虎汤 《仁斋直指》(宋•杨士瀛)“治喘急痰气。” 麻黄七分,杏仁一钱(去皮尖),甘草四分,细茶八分(炒),白石膏一钱五分。 右作一服,白水煎。 汤剂
52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二钱,木香二钱,甘草二钱(炙),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一钱半。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清服。 煮散
53 金铃子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 金铃子、玄胡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散剂
54 门冬清肺饮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菀茸一钱五分,黄芪、白芍药、甘草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麦门冬已上各五分,当归身三分,五味子三个。 右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后。 煮散
55 普济消毒饮子 《东垣试效方》(金•李杲)“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 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橘红(去白)、玄参、生甘草各二钱,连翘、黍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白僵蚕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二钱。 右件为细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 煮散
56 羌活胜风汤 《原机启微》(元•倪维德)“治眵多眊矂,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白术五分,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荆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黄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汤剂
57 六磨汤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 右各件,热汤磨服。 散剂
58 牛蒡甘桔汤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川芎、赤芍、甘草、苏木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汤剂
59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二钱(炒),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汤剂
60 左归饮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山药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汤剂
61 举元煎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人参、黄芪(炙)各三、五钱,炙甘草一、二钱,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术一、二钱(炒)。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 汤剂
62 茜根散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衄血不止,心神烦闷。” 茜根、黄芩、阿胶(炒珠)、侧柏叶、生地黄各二钱,甘草一钱(炙)。 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汤剂
63 泰山磐石散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妇人血气两虚,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或脾肝素虚,倦怠少食,屡有堕胎之患。此方平和,兼养脾胃气血。” 人参、黄芪、当归、川续断、黄芩各一钱,川芎、白芍药、熟地各八分,白术二钱,炙甘草、砂仁各五分,糯米一撮。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汤剂
64 滋阴降火汤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满目萤星乱散,六阳贼火上炎,要救神光不坠,清心滋肾为先……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此补阴之剂也。” 当归一钱,川芎五分,生地黄(姜汁,炒)、熟地黄、黄柏(蜜水,炒)、知母(同上)、麦冬肉各八分,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柴胡各七分,甘草梢四分。 右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煮散
65 清胃汤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治眼胞红硬。此阳明经积热,平昔饮酒过多,而好食辛辣炙煿之味所致也。” 山栀仁(炒黑)、枳壳、苏子各六分,石膏(煅)、川黄连(炒)、陈皮、连翘、归尾、荆芥穗、黄芩、防风各八分,甘草三分(生)。 右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热服。 煮散
66 解郁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治法宜开肝气之郁结,补肝血之燥干。” 人参一钱,白术五钱(土炒),白茯苓三钱,当归一两(酒洗),白芍一两(酒炒),枳壳五分(炒),砂仁三粒(炒,研),山栀子三钱(炒),薄荷二钱。 水煎服。 汤剂
67 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一时血崩……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焦),黄芪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洗),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水煎服。 汤剂
68 养精种玉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瘦怯身躯,久不孕育……方用养精种玉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当归五钱(酒洗),白芍五钱(酒炒),山萸肉五钱(蒸熟)。 水煎服。 汤剂
69 定经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方用定经汤。” 菟丝子一两(酒炒),白芍一两(酒炒),当归一两(酒洗),大熟地五钱(九蒸),山药五钱(炒),白茯苓三钱,芥穗二钱(炒黑),柴胡五分。 水煎服。 汤剂
70 调肝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方用调肝汤。” 山药五钱(炒),阿胶三钱(白面炒),当归三钱(酒洗),白芍三钱(酒炒),山萸肉三钱(蒸熟),巴戟一钱(盐水浸),甘草一钱。 水煎服。 汤剂
71 柴葛解肌汤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本方主之。” 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一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知母一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 汤剂
72 茵陈术附汤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阴黄之证,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茵陈一钱,白术二钱,附子五分,干姜五分,甘草一钱(炙),肉桂三分(去皮)。 水煎服。 汤剂
73 消瘰丸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也。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 元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丸剂
74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此方主治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证。” 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水煎服。① 汤剂
75 柴胡清肝汤 《医宗金鉴》(清•吴谦)“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柴胡、生地各一钱五分,当归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连翘二钱(去心),牛蒡子一钱五分(炒,研),黄芩一钱,生栀子(研)、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汤剂
76 四物消风饮 《医宗金鉴》(清•吴谦)“四物消风饮调荣,血滋风减赤色平,荆防鲜蝉兼独活,柴薄红枣水煎浓。” 生地三钱,当归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五分,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各一钱,独活、柴胡各七分。 红枣肉二枚,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 汤剂
77 地黄饮 《医宗金鉴》(清•吴谦)“地黄饮治血风疮,痒盛不眠血燥伤,首乌丹皮生熟地,黑参归蒺草红僵。” 生地、熟地、何首乌(生)各三钱,当归二钱,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一钱五分,红花、甘草(生)各五分。 水煎,早晚服。 汤剂
78 凉血四物汤 《医宗金鉴》(清•吴谦)“凉血四物皶鼻红,散瘀化滞又调荣,芩苓四物陈红草,姜煎加酒入五灵。”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各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酒一杯,调五灵脂末二钱,热服。 汤剂
79 滋水清肝饮 《寿世新编》(清•万潜斋)“治胃脘燥痛,气逆左胁而上,呕吐酸水,忽热忽寒,或心腹发烧,或小便赤热。” 熟地四五钱,或七八钱或两余,当归、白芍各一二钱,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五分或二钱,云苓三五钱,山药四五钱,柴胡数分或一钱余,山栀一二钱,丹皮一钱或二钱,泽泻二钱。 水煎服。 汤剂
80 黄芪汤 《金匮翼》(清•尤怡)“治老人虚闭。” 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煮散
81 蒿芩清胆汤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和解胆经法。”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三钱(包煎)。 水煎服。① 汤剂
82 柴胡陷胸汤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和解兼开降法。” 柴胡一钱,姜半夏三钱,小川连八分,苦桔梗一钱, 黄芩钱半, 瓜蒌仁五钱(杵),小枳实钱半,生姜汁四滴(分冲)。 水煎服。② 汤剂
83 升降散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白僵蚕二钱(酒炒),全蝉蜕一钱(去土),广姜黄三分(去皮),川大黄四钱(生)。 右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散剂
84 宣痹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汤剂
85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①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汤剂
86 通窍活血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钟,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汤剂
87 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灵脂二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研泥),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香附钱半,红花三钱,枳壳钱半。 水煎服。 汤剂
88 会厌逐瘀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桃仁五钱(砂),红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玄参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 水煎服。 汤剂
89 连朴饮 《霍乱论》(清•王士雄)“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水煎温服。 汤剂
90 补肾活血汤 《伤科大成》(清•赵濂)“伤肾者,两耳立聋……次以补肾活血汤……伤气眼者,气喘痛极……次以酒煎补肾活血汤。” 熟地三钱,杜仲一钱,杞子一钱,破故纸三钱,菟丝子三钱,归尾一钱,没药一钱,萸肉一钱,红花五分,独活一钱,淡苁蓉一钱。 水煎服。① 汤剂
91 寿胎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滑胎。” 菟丝子四两(炒熟),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 右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丸剂
92 活络效灵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 右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汤剂/散剂
93 理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黄者)三钱。 用水三钟,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