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Trz1118/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部分
外观
序号 | 方名 | 原文 | 剂型 | ||
---|---|---|---|---|---|
出处 | 处方 | 制法及用法 | |||
1 | 茵陈蒿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汤剂 |
2 | 桂枝甘草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汤剂 |
3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4 | 栀子柏皮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汤剂 |
5 | 黄芩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汤剂 |
6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7 | 附子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 汤剂 |
8 | 柴胡桂枝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汤剂 |
9 | 通脉四逆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 汤剂 |
10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汤剂 |
11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 汤剂 |
12 | 小陷胸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 |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汤剂 |
13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4 | 桂枝人参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汤剂 |
15 | 生姜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6 | 栀子豉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𢙐,栀子豉汤主之。” |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汤剂 |
17 | 白虎加人参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8 | 调胃承气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 汤剂 |
19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汤剂 |
20 | 桔梗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汤剂 |
21 | 大黄附子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22 | 当归散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产后百病悉主之。” |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 | 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 | 散剂 |
23 | 防己黄芪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 煮散 |
24 | 薏苡附子败酱散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 煮散 |
25 | 射干麻黄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26 | 厚朴三物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 汤剂 |
27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 |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 汤剂 |
28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汤剂 |
29 | 泻心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汤剂 |
30 | 苓甘五味姜辛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 汤剂 |
31 | 防己茯苓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32 | 越婢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33 | 栀子大黄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34 | 枳实芍药散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 |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散剂 |
35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 煮散 |
36 | 瓜蒌桂枝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37 | 温脾丸 |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 黄柏、大麦芽、吴茱萸、桂心、干姜、细辛、附子、当归、大黄、曲、黄连各一两。 |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 丸剂 |
38 | 生姜甘草汤 |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甘草汤方。” |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汤剂 |
39 | 延年薯蓣酒 | 《外台秘要》(唐•王焘)“延年薯蓣酒,主头风眩不能食,补益气力方。” | 薯蓣、白术、五味子(碎)、丹参各八两,防风十两,山茱萸二升(碎),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屑)。 | 右八味切,以绢袋盛,酒二斗五升浸五日,温服七合,日二,稍加。 | 酒剂 |
40 | 驻景丸 |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宜服驻景圆方。” | 菟丝子五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车前子三两,熟干地黄三两。 |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圆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温酒下三十圆,晚食前再服。 | 丸剂 |
41 | 苏子降气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 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两半(去芦),甘草二两(爁),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一两(去皮)。 | 右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 煮散 |
42 | 香苏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四时瘟疫、伤寒。” |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一两(炙),陈皮二两(不去白)。 |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 煮散/散剂 |
43 | 升麻葛根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及未发,疑贰之间,并宜服之。” | 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各十两,葛根十五两。 |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煎取一钟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小儿量力服之。 | 煮散 |
44 | 平胃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翻胃,并宜服之。” | 苍术五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二斤二两,甘草三十两(炒)。 |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两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 煮散 |
45 | 牡蛎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 右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 煮散 |
46 | 六和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 缩砂仁、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 右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 煮散 |
47 | 牵正散 | 《杨氏家藏方》(宋•杨倓)“治口眼㖞斜。” |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 散剂 |
48 | 导痰汤 | 《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治痰厥,头昏晕。” |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枳实一两(去瓤),橘红一两,赤茯苓一两。 | 右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两盏,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 煮散 |
49 | 佛手散 |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治产后血虚劳倦,盗汗,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 当归、川芎、黄芪各一两,北柴胡、前胡各一分。 |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桃、柳枝各三寸,枣子、乌梅各一枚,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 煮散 |
50 | 小蓟饮子 | 《济生方》(宋•严用和)“治下焦结热血淋。” | 生地黄四两(洗),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浸)、山栀子仁、甘草(炙)各半两。 |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 煮散 |
51 | 五虎汤 | 《仁斋直指》(宋•杨士瀛)“治喘急痰气。” | 麻黄七分,杏仁一钱(去皮尖),甘草四分,细茶八分(炒),白石膏一钱五分。 | 右作一服,白水煎。 | 汤剂 |
52 | 芍药汤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下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二钱,木香二钱,甘草二钱(炙),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一钱半。 |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清服。 | 煮散 |
53 | 金铃子散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 | 金铃子、玄胡各一两。 |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 散剂 |
54 | 门冬清肺饮 |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 紫菀茸一钱五分,黄芪、白芍药、甘草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麦门冬已上各五分,当归身三分,五味子三个。 | 右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后。 | 煮散 |
55 | 普济消毒饮子 | 《东垣试效方》(金•李杲)“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 | 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橘红(去白)、玄参、生甘草各二钱,连翘、黍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白僵蚕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钱,桔梗二钱。 | 右件为细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时时服之。 | 煮散 |
56 | 羌活胜风汤 | 《原机启微》(元•倪维德)“治眵多眊矂,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 白术五分,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荆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黄芩五分。 | 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 汤剂 |
57 | 六磨汤 |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 | 右各件,热汤磨服。 | 散剂 |
58 | 牛蒡甘桔汤 |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 牛蒡子、桔梗、陈皮、天花粉、黄连、川芎、赤芍、甘草、苏木各一钱。 |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 汤剂 |
59 | 大补元煎 |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 | 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二钱(炒),熟地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 |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 汤剂 |
60 | 左归饮 |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山药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 |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 汤剂 |
61 | 举元煎 |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 人参、黄芪(炙)各三、五钱,炙甘草一、二钱,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术一、二钱(炒)。 |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温服。 | 汤剂 |
62 | 茜根散 |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衄血不止,心神烦闷。” | 茜根、黄芩、阿胶(炒珠)、侧柏叶、生地黄各二钱,甘草一钱(炙)。 | 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 汤剂 |
63 | 泰山磐石散 |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治妇人血气两虚,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或脾肝素虚,倦怠少食,屡有堕胎之患。此方平和,兼养脾胃气血。” | 人参、黄芪、当归、川续断、黄芩各一钱,川芎、白芍药、熟地各八分,白术二钱,炙甘草、砂仁各五分,糯米一撮。 |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 | 汤剂 |
64 | 滋阴降火汤 |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满目萤星乱散,六阳贼火上炎,要救神光不坠,清心滋肾为先……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此补阴之剂也。” | 当归一钱,川芎五分,生地黄(姜汁,炒)、熟地黄、黄柏(蜜水,炒)、知母(同上)、麦冬肉各八分,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柴胡各七分,甘草梢四分。 | 右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 煮散 |
65 | 清胃汤 | 《审视瑶函》(明•傅仁宇)“治眼胞红硬。此阳明经积热,平昔饮酒过多,而好食辛辣炙煿之味所致也。” | 山栀仁(炒黑)、枳壳、苏子各六分,石膏(煅)、川黄连(炒)、陈皮、连翘、归尾、荆芥穗、黄芩、防风各八分,甘草三分(生)。 | 右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热服。 | 煮散 |
66 | 解郁汤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治法宜开肝气之郁结,补肝血之燥干。” | 人参一钱,白术五钱(土炒),白茯苓三钱,当归一两(酒洗),白芍一两(酒炒),枳壳五分(炒),砂仁三粒(炒,研),山栀子三钱(炒),薄荷二钱。 | 水煎服。 | 汤剂 |
67 | 固本止崩汤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一时血崩……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 | 大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焦),黄芪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洗),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 水煎服。 | 汤剂 |
68 | 养精种玉汤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瘦怯身躯,久不孕育……方用养精种玉汤。” | 大熟地一两(九蒸),当归五钱(酒洗),白芍五钱(酒炒),山萸肉五钱(蒸熟)。 | 水煎服。 | 汤剂 |
69 | 定经汤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方用定经汤。” | 菟丝子一两(酒炒),白芍一两(酒炒),当归一两(酒洗),大熟地五钱(九蒸),山药五钱(炒),白茯苓三钱,芥穗二钱(炒黑),柴胡五分。 | 水煎服。 | 汤剂 |
70 | 调肝汤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方用调肝汤。” | 山药五钱(炒),阿胶三钱(白面炒),当归三钱(酒洗),白芍三钱(酒炒),山萸肉三钱(蒸熟),巴戟一钱(盐水浸),甘草一钱。 | 水煎服。 | 汤剂 |
71 | 柴葛解肌汤 |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本方主之。” | 柴胡一钱二分,葛根一钱五分,赤芍一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五分,知母一钱,贝母一钱,生地二钱,丹皮一钱五分。 | 水煎服。 | 汤剂 |
72 | 茵陈术附汤 |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阴黄之证,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 茵陈一钱,白术二钱,附子五分,干姜五分,甘草一钱(炙),肉桂三分(去皮)。 | 水煎服。 | 汤剂 |
73 | 消瘰丸 |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瘰多生于耳前后者,肝之部位也。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 | 元参(蒸)、牡蛎(煅,醋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 丸剂 |
74 | 阳和汤 | 《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此方主治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证。” | 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炒,研),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 水煎服。① | 汤剂 |
75 | 柴胡清肝汤 | 《医宗金鉴》(清•吴谦)“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 柴胡、生地各一钱五分,当归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连翘二钱(去心),牛蒡子一钱五分(炒,研),黄芩一钱,生栀子(研)、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一钱。 |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 汤剂 |
76 | 四物消风饮 | 《医宗金鉴》(清•吴谦)“四物消风饮调荣,血滋风减赤色平,荆防鲜蝉兼独活,柴薄红枣水煎浓。” | 生地三钱,当归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五分,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各一钱,独活、柴胡各七分。 | 红枣肉二枚,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服。 | 汤剂 |
77 | 地黄饮 | 《医宗金鉴》(清•吴谦)“地黄饮治血风疮,痒盛不眠血燥伤,首乌丹皮生熟地,黑参归蒺草红僵。” | 生地、熟地、何首乌(生)各三钱,当归二钱,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一钱五分,红花、甘草(生)各五分。 | 水煎,早晚服。 | 汤剂 |
78 | 凉血四物汤 | 《医宗金鉴》(清•吴谦)“凉血四物皶鼻红,散瘀化滞又调荣,芩苓四物陈红草,姜煎加酒入五灵。” |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酒洗)、甘草(生)各一钱。 |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加酒一杯,调五灵脂末二钱,热服。 | 汤剂 |
79 | 滋水清肝饮 | 《寿世新编》(清•万潜斋)“治胃脘燥痛,气逆左胁而上,呕吐酸水,忽热忽寒,或心腹发烧,或小便赤热。” | 熟地四五钱,或七八钱或两余,当归、白芍各一二钱,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五分或二钱,云苓三五钱,山药四五钱,柴胡数分或一钱余,山栀一二钱,丹皮一钱或二钱,泽泻二钱。 | 水煎服。 | 汤剂 |
80 | 黄芪汤 | 《金匮翼》(清•尤怡)“治老人虚闭。” | 绵黄芪、陈皮(去白)各半两。 | 右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 煮散 |
81 | 蒿芩清胆汤 |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和解胆经法。” |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三钱(包煎)。 | 水煎服。① | 汤剂 |
82 | 柴胡陷胸汤 | 《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和解兼开降法。” | 柴胡一钱,姜半夏三钱,小川连八分,苦桔梗一钱, 黄芩钱半, 瓜蒌仁五钱(杵),小枳实钱半,生姜汁四滴(分冲)。 | 水煎服。② | 汤剂 |
83 | 升降散 |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 白僵蚕二钱(酒炒),全蝉蜕一钱(去土),广姜黄三分(去皮),川大黄四钱(生)。 | 右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 散剂 |
84 | 宣痹汤 | 《温病条辨》(清•吴瑭)“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 汤剂 |
85 | 增液承气汤 | 《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 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① |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 汤剂 |
86 | 通窍活血汤 |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 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 |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钟,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 汤剂 |
87 | 膈下逐瘀汤 |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开列于后……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 灵脂二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研泥),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香附钱半,红花三钱,枳壳钱半。 | 水煎服。 | 汤剂 |
88 | 会厌逐瘀汤 |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 桃仁五钱(砂),红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玄参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 | 水煎服。 | 汤剂 |
89 | 连朴饮 | 《霍乱论》(清•王士雄)“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 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 水煎温服。 | 汤剂 |
90 | 补肾活血汤 | 《伤科大成》(清•赵濂)“伤肾者,两耳立聋……次以补肾活血汤……伤气眼者,气喘痛极……次以酒煎补肾活血汤。” | 熟地三钱,杜仲一钱,杞子一钱,破故纸三钱,菟丝子三钱,归尾一钱,没药一钱,萸肉一钱,红花五分,独活一钱,淡苁蓉一钱。 | 水煎服。① | 汤剂 |
91 | 寿胎丸 |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滑胎。” | 菟丝子四两(炒熟),桑寄生二两,川续断二两,真阿胶二两。 | 右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 丸剂 |
92 | 活络效灵丹 |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 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 | 右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 汤剂/散剂 |
93 | 理冲汤 |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 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于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黄者)三钱。 | 用水三钟,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 汤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