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襄阳地委
中共襄阳地委是1949年至1983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襄阳地区的组织机构。1983年撤地设市时,中共襄阳地委与中共襄樊市委合并,组建新的中共襄樊市委。2010年改名为中共襄阳市委。
历史
[编辑]1949年5月20日,成立中共湖北省委。其中,中共汉南工委改建为中共襄阳地委(全称中国共产党襄阳地方委员会),为中共湖北省委派出机构,通常情况下不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其领导人物直接由省委任命。最初下辖襄阳、枣阳、洪山、宜城、光化、南漳、谷城、保康8个县委和襄樊市委[1]。1952年,郧阳专区所属各县(郧县、均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并入襄阳专区。1965年6月,复设郧阳专区,原划归襄阳地区管辖的6县归还郧阳地区。[2]
1967年1月28日,造反派组成襄阳地区红色造反者联合指挥部,在襄城电影院召开接管中共襄阳地委和襄阳专署党、政、财权大会,并将地委书记焦德秀、副书记兼襄樊市委书记陈金声等揪到会场进行批斗。同年2月23日,在军、地双方的配合下,收回被造反派篡夺28天的权力。1968年1月16日,成立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代替中共襄阳地委、专员公署指挥协调各项工作。1969年11月,成立中共襄阳地区革委会整党建党小组。1970年4月,成立中国共产党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3]
1971年3月16日至1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襄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撤销中共襄阳地区革委会核心小组以及党政不分的革委会办事机构,选举产生中共襄阳地委(全称中国共产党襄阳地区委员会)。大会实到代表586名,代表全地区13余万名党员。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省辖市)。中共襄阳地委与中共襄樊市委合并,组建新的中共襄樊市委。同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通过地市合并后的襄樊市委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方案。[4]
组织机构
[编辑]1949年中共襄阳地委成立时,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1949年7月成立社会部。同年9月设置常务委员会。1949年9月10日,地委机关报《襄阳日报》创刊。
1950年,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党校。1951年11月撤销社会部,1952年改设统一战线工作部。1953年设城市工作部。1957年4月成立书记处,1962年6月撤销。1955年设农村工作部(农工部)。1956年设直属机关党委、文教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更名为监察委员会,城市工作部更名为工业交通部(工交部)。1957年设财贸部。1959年工交部分为工业部、交通部。1960年合并。1961年撤销文教部。1963年,监察委员会更名为监察组。1964年,工交部更名为工交政治部,农工部更名为农村政治部,财贸部更名为财贸政治部。1967年1月,除襄阳报社之外,各机构处于瘫痪状态。
1972年,恢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1972年11月恢复党校。1973年8月,恢复工交政治部、农村政治部、财贸政治部(与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相应部门合署办公)。1979年,重建纪律检查委员会、统战部,设立托幼办公室,撤销直属机关党委。1980年,设立政法小组。
历任领导
[编辑]职务名称 |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书记 | 张廷发 | 1949年5月-1951年4月 | 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 |
书记 | 杜景云 | 1951年4月-1953年6月 | |
书记 | 赵修 | 1953年6月-1957年4月 | |
第一书记 | 赵修 | 1957年4月-1960年6月 | |
第一书记 | 焦德秀 | 1960年6月-1965年6月 | |
核心小组组长 | 蔡德清 | 1970年4月-1972年12月 | |
第一书记 | 廉希圣 | 1972年12月-1977年9月 | |
书记 | 李俊 | 1972年12月-1977年11月 | |
书记 | 王耀 | 1978年1月-1983年10月 |
参考资料
[编辑]-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襄阳的组织. 襄阳党建网. 2011-07-01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 ^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襄樊市志.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 556–558. ISBN 9787507406955.
- ^ 襄阳市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 (编). 中国共产党襄阳历史·第二卷(1949—1978).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9838006.
- ^ 古城襄阳那些难忘的历史记忆与光辉岁月. 凤凰网. 2013-09-13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 ^ 张廷发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等到八宝山送别. 中国政府网. 2010-03-31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