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均收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均所得(英语:Per capita income缩写PCI),或平均所得,衡量了在某一地区(城市、地区、国家等)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区段内(通常为1年)平均每个人的收入。综合地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它与人口增长成反比,与国民收入增长成正比。 它的计算方式为:用特定区域内的总收入除以其总人口。[1][2]

定义

[编辑]

美国

[编辑]

美国人口调查局对人均所得之定义如下:

“人均所得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统计所有男性、女性及儿童在过去12个月内的货币所得之算术平均。” [3] (超过15岁的儿童纳入统计)

制约因素

[编辑]

制约人均国民所得水准的决定性因素为每一就业人口平均所创造的国民所得,其次为就业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之比例,以及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后两者比例之提升有助于加速人均国民所得的增加,但相较于提高每一就业人口的人均国民所得额,这些因素的影响相对有限。

批评

[编辑]

在衡量国家富裕程度上,人均收入受到如下批评: [4]

  • 在比较人均收入的时候,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如果没有考虑通胀, 数据就会夸大经济增长的影响。
  • 在国际比较中,人均收入会受到生活成本高低的影响而失实,且其并不会被汇率反映出来。 若要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生活水平, 那么调整购买力平价则能使其更精确地反映出人们用他们的收入实际上能够购买到的产品与服务。
  • 这是一个平均值,它无法反映出收入分配情况。 如果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那么一小部分极富有的人就可以提升人均收入,然而大部分人口却无法达到收入的均值。在这方面,收入的中位数要比平均数更有效地揭示真实情况,因为它受到极端值的影响更小。
  • 非货币型活动,例如物物交换或是家庭内部提供的服务则并不被计算在内(因为GDP便没有计算这些部分)。而在不同的经济体中,这些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有高有低。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