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哇扬翁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兰巴南寺庙中演出的《罗摩衍那》(Ramayana Wayang)

哇扬翁戏(Wayang Wong),又名 Wayang Orang,是一种爪哇舞蹈戏剧表演形式,其主题主要取材自《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表演的风格化也反映了爪哇的宫廷文化:

中爪哇日惹 Kraton(宫殿)中的哇扬翁舞剧代表了爪哇美学统一的缩影,它是包含了舞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语言和文学的整体剧场(total theatre),高度文化化的形式感贯串其所呈现的各个方面 [1]

尽管哇扬翁戏与爪哇传统密切相关,但在邻近民族包括峇里人巽他族的传统中,也发现了此种舞剧的变体。

历史[编辑]

哇扬翁戏。照片摄于1925年左右。

9 世纪普兰巴南寺庙的浅浮雕面板上展示了《罗摩衍那》史诗的情节。自从固里班谏义里国时期以来,《摩诃婆罗多》情节的改编就融入了爪哇文学的传统中,著名的例子像是 11 世纪由 Mpu Kanwa 所创作的 Arjunawiwaha。而东爪哇的 Penataran 寺庙也在其浅浮雕中描绘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题材。与来自《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哇扬史诗相关的爪哇舞剧在那时就已经存在了。

在卡威文(旧爪哇语)中,哇扬(Wayang)的意思是“影子”,翁(Wong)的意思是“人”。哇扬翁戏是哇扬皮影偶戏中爪哇的皮影戏)风格中的一种表演,由演员在其中扮演木偶的角色。关于这种形式的第一个文献纪录是 930 年东爪哇的碑文 Wimalarama 。[2] 这种类型目前在中爪哇、峇里岛井里汶和巽他(西爪哇)等地方中以有面具和无面具的形式演出。[3]

哇扬翁戏与爪哇文化密切相关,一开始它只是在日惹帕库阿拉曼梭罗、Mangkunegaran 的四个宫殿中作为贵族娱乐而演出,随著时间过去,它也逐渐流行并且进入民间。

参考文献[编辑]

  1. ^ Garrett Kam. Wayang Wong in the Court of Yogyakarta: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of Javanese Dance Drama. Asian Theatre Journal. Spring 1987, 4 (1): 29–51. JSTOR 1124435. 
  2. ^ Soedarsono, l997: 4-6
  3. ^ Yus Ruslaiana. Wayang Wong Priangan: Dance Drama of West Java (PDF). Gamelan.org. [2020-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