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圜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屯赤金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

圜钱体圆、有孔,既不容易折断,又便于穿索,因此具有易于携带和清点的优点,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圜钱的形状遂为中国以后的金属铸币所借鉴。由圜钱发展而来的方孔钱更成为之后几千年间东亚地区货币的主流。

历史

[编辑]

假设

[编辑]
陶纺轮

一种假设认为圜钱形制的演变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和玉璧[1],主要有两种说法:

  • 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许多石制和陶制的纺轮,中间穿孔,与早期圜钱相像,可能纺轮先成为一种自然物货币,继而出现了照纺轮形状铸造的圜钱。
  • 也有人认为,圜钱是照另一种自然物货币玉璧、玉环的形状制造的。[2]

不过“纺轮”,“玉璧”和“玉环”如何演变至战国时期的圜钱仍存在疑点,这当中的过程没有实物出土。

实物

[编辑]

圜钱最初在魏国出现,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铸造的共、垣字圜形圆孔铜币为最早。[3] 由于圜钱良好的使用功能,先秦各国货币大多最终发展成为圜钱,在战国七国之中除了韩国楚国,在各国都普遍铸引了圜钱,[4]西周、东周周王畿在灭亡前夕也铸过圜钱。[3]

早期的圜钱钱文均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共(今河南辉县)为魏邑,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于前336年开始铸币和“一两”的问世钱面才不铸地名,而以重量作为面文,秦国货币以为单位。[3]

出土文物

[编辑]
前4世纪上半叶至前3世纪末的圆钱[3] 
穿 单位 铸行时间 钱文 说明 图例

𬬱
(12克)
前395年
—前240年
共即共邑,今河南辉县,前240年为秦所占据,
屯为重大精美之义,赤金指铜
共屯赤金
垣邑,今山西垣曲东南,前289年为秦所占据
前361年
—前328年
桼垣一𬬱 桼垣或作桼寰,今陕西富县附近,
前328年为秦所占据,一𬬱为单位。
不详 半𬬱 半𬬱为半个一𬬱圜钱之义
襄阴 襄阴,今山西芮城
前361年
—前313年
离石 离石和蔺,均今山西离石附近,
前328年—前313年为秦所占据
不详 广平 广平,今河北曲周

西
不详 安臧 安臧为吉语,为安定库藏之义
前250年
左右
西周 西周、东周为前367年从周王畿分裂
出来的小公国,分别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工王城公园
河南巩义西,前256年和前249年为秦所灭
东周

(15.625克)

(3.91克)
前336年
—前306年
珠重一两十二 一两为单位名,为24铢
珠重一两十四

前306年
—前118年
半两 半两或作半瞏,指半两之义
半瞏
前293年
—前271年
两甾 襄为秦相魏冉封邑,今河南邓州东南,
两甾或二甾乃12铢,即半两
襄二甾
前251年
—前235年
文信 文信,秦相吕不韦封号
长安 长安,秦始皇长安君封号
前279年
—前254年
賹六化 賹为单位,
化通作货本是齐、燕刀币的通称
賹四化
賹化
前226年
—前221年
明四 明为燕国刀币的名称
明化
一化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圜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2. ^ 中国古代货币23-第2页[永久失效链接]
  3. ^ 3.0 3.1 3.2 3.3 蔡运章,战国圜钱概论,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 , 2002年。
  4. ^ 王敬贤,中国钱币的设计,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2年12月第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