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港富美宫
24°50′27″N 120°56′17″E / 24.840756°N 120.938168°E
新竹堑港富美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新竹市北区南寮里东大路三段708巷6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三府王爷(萧、潘、郭) |
建立时间 | 嘉庆元年(1796年) |
地图 | |
堑港富美宫,旧名北寮富美宫,是位于台湾新竹市北区南寮里的富美宫分灵庙。
历史沿革
[编辑]泉州在瘟疫时有在海上放流王船的习俗[1]。堑港富美宫的建立缘由是居民安奉祭祀一艘从泉州八舍后尾富美宫漂流到头前溪口的王船[2][3],在嘉庆元年(1796年)建庙[2][3],原名为“北寮富美宫”[4]。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遭台风洪水冲毁[3][4]。据1919年出生的庙方人员李玉钗表示,建筑被冲入头前溪中,人们仅捡回一块道光年间的匾额[5]。一说当时当时正好涨潮,萧王爷神像溯回渔寮(新港里)、二王潘王爷神像流回旧港、三王郭王爷神像流到康榔沟,先后被先民拾获而重建,还相传三位王爷曾化身平民老者到福州购买建材,租船运回旧港供建庙宇[3]。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落成[4]。
昔日,竹堑城的居民若要搭船到艋舺,会走从新竹长和宫开始的竹堑古轻便车道,经过今日的城北街、境福街(树林头境福宫)、东大路,再沿乌瓦窑圳,路过王先生庙、苦苓脚、槺榔、牛埔(南寮国小一带)、堑港富美宫,最后到头前溪口的南寮搭船[6]。当时竹堑港通商通航频繁,渔民或贸易商将堑港富美宫视为庇护的信仰中心之一,信徒遍及堑港五十三庄,直到日治时期衰落[3]。
皇民化运动时期,1939年6月19日,约500多尊神像在旧港焚毁,当时南寮居民将神像放在此庙,由吴秀云、李玉钗夫妻及信徒将王爷神像藏走,得以保存[5]。新竹空袭期间,据吴姓信徒回忆,一次庙宇也被波及,躲在庙内的民众却无恙,乩童就表示萧府王爷为保护乡民而左肩中弹,因而左肩头金箔掉了一片[7]。而李玉钗回忆说,当时学校老师和派出所警察也都躲到庙内,好几颗炸弹炸在正对庙旁左侧,没有任何人伤亡[5]。
1980年重建,历经13年兴建完成[3]。1996年12月21起举行庆祝建庙两百年庆,出动200多个阵头,23日举行牌楼落成和李登辉总统赠匾活动[2]。
今址位在新竹市北区南寮里东大路三段708巷6号[8]。
庙方文物
[编辑]牌坊为利台铸造公司吴秀云夫妇发起兴建,委由泉州师傅以浪石和青斗石打造,耗资300万元人民币,全都用卡榫接合[2]。
重建时,庙方聘定居于新竹的田玉青为顾问,由他协助邀集书法家们提供各种字体写成的对联,然后刻于石柱,如杜忠诰的篆文对联、王恺和的魏碑碑体、谢宗安的汉隶、陈维德的楷书,以及王静芝、黄群英、许天眷、王晴颂、郑信育、陈清波等书法家的作品。[9]
庙内陈列祖庙泉州富美宫在1996年所赠、名为“太傅号”的王船,长447公分、宽124公分、龙骨8尺6,船头宽38公分,船上刀枪剑一应俱全,并有供奉萧潘郭三位王爷的神龛[2]。
庙身遭冲毁后,捡回的道光年间匾额则悬挂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内[5]。该匾额为双面匾额:一面写为道光辛丑年(1841年)榖旦,由方、吴、彭 、郑四氏所立,文字斑驳,主文是“神恩广布”,全名难以判读;而另一面写咸丰庚申年(1860年)葭穀旦由彭作孚所立,主文“庇佑兆民”[4]。
参考资料
[编辑]- ^ 宋晶宜. 台灣夜譚 王爺廟. 《民生报》. 1979-03-26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潘国正. 富美宮建廟兩百周年熱鬧非凡 善男信女出動陣頭遊街 大陸祖廟也贈王船致賀. 《中国时报》. 1996-12-22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3.5 潘国正. 南寮富美宮傳說有情有義 庇祐兩岸商人香火鼎盛 三神化身平民建廟之說傳為佳話. 《中国时报》. 1994-06-09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罗际鸿. 百年古珍匾淪為調色板 油漆工不識貨 多虧富美宮主委搶救但原味已失. 《中国时报》. 1999-06-08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潘国正. 奉獻一甲子守著富美宮不求名和利 吳秀雲夫婦義工生涯無怨無悔. 《中国时报》. 1996-12-24 (中文(台湾)).
- ^ 朱虔. 村里的故事─新竹市境福里(上). 《中国时报》. 1995-06-18 (中文(台湾)).
- ^ 潘国正. 富美宮蕭府王爺保佑萬民. 《中国时报》. 1996-07-06 (中文(台湾)).
- ^ 陈维仁. 〈北部〉低收戶X光檢查 免費還送禮券. 《自由时报》. 2010-10-16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台湾)).
- ^ 罗际鸿. 富美宮「碑林」全省罕見. 《中国时报》. 1995-01-2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