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多元文化教育(英语: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一套教育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不同族群的历史、文化和多元族群之贡献。其借鉴多个领域之观点,包含族群研究女性研究,并重新诠释相关学术领域之内容。[1] 这是一种推动包容、多样性、民主、技能获取、探究批判思考多元观点自我反思之原则的教学方法,扮演民主教育重要的基础。[2] 近年研究发现,这些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新住民学生之学习成就。[3]

目标

[编辑]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因教育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而异。教育哲学家主张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并将他们介绍给多种文化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接触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批判性的思考,并鼓励他们拥有更开放的心态。 [4] 政治理论家希望利用多元文化教育来激发社会行动。在这种方式,学生具备社会倡议和参与社会变革所需之知识、价值观和技能。然后,教师作为变革推动者,推动相关的民主价值观,并赋予学生能力开始行动。[5] 其他目标包括:

对既定课程设计的改编和修改是保护少数群体文化的一个例子。[4] 短期的敏感度训练、独立单元的族群节庆活动、偏见案例的关注,是最小的实践方法。多元文化教育超越自主性,透过让学生接触全球的独特性,促进其深度的理解,并提供认识不同实践、思想、生活方式的途径。这是一个社会转型与重建的过程。[4]

观点

[编辑]

多元文化教育与政治

[编辑]

民主教育的倡导者,以约翰·杜威(1859–1952)为首,主张公共教育是教育所有学生所必需的。杜威相信实用主义,意味著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能够学习得更好。杜威确信,现实只是所经历的,所以学生必须与他们的环境互动,包括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普遍选举,加上普及教育,将使社会更加民主。受过教育的选民将理解政治和经济,并做出明智的决定。到了20世纪60年代,公共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将劳动人民教育到更高的水平(使用像美国军人权利法案这样的工具)将完成向协商民主的转变。这一立场由政治哲学家班杰明·巴布尔在1984年出版、2003年再版的《强大的民主:新时代的参与式政治》一书中阐述得很好。根据巴布尔的说法,公共学校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将促进对多样性的接受。

梅拉·列文森英语Meira Levinson认为,“多元文化教育被赋予了如此多不同的概念,以至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地自相矛盾,它无法同时实现所有它被要求服务的目标”。[4]:428 根据班克斯的说法,“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使得不同性别和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和语言群体的学生在教育机构中有平等的学习机会。[4]:10”列文森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由如下:从了解其他文化中产生了宽容,宽容促进了尊重,尊重导致了开放的思想,这又产生了公民理性和平等。[4]:431–432

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

[编辑]

詹姆斯班克斯英语James A. Banks,前美国社会科学国家委员会英语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主席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英语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主席,描述了这种平衡力量,他说:“由于全球各国的种族、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多样性加深,公民教育必须在21世纪进行转型。在多元民主社会中的公民应该能够保持对他们文化社群的依赖,同时也能有效地参与共享的国家文化。“统一”缺乏多样性导致文化压迫和霸权。“多样性”缺乏统一导致巴尔干化和国家瓦解。在民主多元文化国家中,“多样性”和“统一”应该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存。”

Campbell和Baird写道,“为多元文化民主国家的学校规划课程涉及到一些价值选择。学校并不中立。学校是为了推动民主和公民意识而建立的。支持民主的立场并不中立;教师应该帮助学校推动多元性。学校中立的迷思来自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解不足。比起中立性,学校应该规划和教导团队合作、相互尊重、个人尊严等相关的民主价值观。学校,特别是综合学校,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这里相遇,学习合作,并对深思自己的选择。除了民主价值观,教导深思熟虑的选择和如何做选择,更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流程。”[6]

梅拉·莱文森(Meira Levinson)

[编辑]

根据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梅拉·莱文森英语Meira Levinson的说法,有三个群体对"多元文化教育"有不同的见解。这些群体是:政治与教育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她认为,他们为学校提供了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目标。

哲学家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回应社会中的少数族群的方法,这些族群倡议自己族群的权利,或者主张对该族群成员给予特殊考量,是一种发展孩童族群自主意识的方式,以及成为公民良善的一种功用。教育理论家寻求重构学校和课程来实现"社会正义和真正的平等"。[4]:433 透过以此方式重构学校,教育理论家希望社会能因此被重构,让受到多元文化教育的学生成为政治环境的贡献者。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群体,教育实践者,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了来自少数文化学生的自尊心,并期许帮助他们成为全球市场的成功者。尽管这些目标有所重叠,但Levinson指出,在教育领域的三个主要群体中,都提到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纠正历史记录(Right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4]:435

乔·金切洛与雪莉·斯坦伯格(Joe L. Kincheloe and Shirley R. Steinberg)

[编辑]

麦基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乔·金切洛英语Joe L. Kincheloe卡加利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雪莉·斯坦伯格英语Shirley R. Steinberg,观察到在解释和应用"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这两个词汇时存在普遍的模糊性。他们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用于解析这些词汇被使用的各种方式。作者明确表示他们支持批判性的多元文化立场,并建议读者在使用他们的分类法时要记住这一点。[7]

Kincheloe 和 Steinberg 将多元文化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 保守多元文化主义(conservative multiculturalism)
  • 自由多元文化主义(liberal multiculturalism)
  • 多元主义者的多元文化主义(pluralist multiculturalism)
  • 左派本质多元文化主义(left-essentialist multiculturalism)
  • 批判性多元文化主义(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这些类别源于美国社会内两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反映了每种意识形态的原则。根据 Levinson 的说法,保守多元文化主义、自由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主义者的多元文化主义将多元文化教育视为对现有课程的补充。相反,左派本质多元文化主义和批判性多元文化主义旨在“改变教育,从而改变社会”。[8]

艾登·金卡德尔(Aiden Kinkadel)

[编辑]

Aiden Kinkade 的民主平等意识形态(Democratic Equality ideology),如 Labaree 所述,其试著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它主张对学生的平等待遇,支持多元文化主义,支持非学术课程选项,并推动协作学习[9](p. 45)

其支持多元文化教育,因为它认为在民主政治领域,我们都是平等的(体现在一人一票的原则),但是政治平等可能被过度发展的公民社会不平等所侵蚀。[9](p. 42) 其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能力和种族,他们将更习惯于与他们不同的人。这种接触希望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接受度。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会觉得他们在学校有发言权或地位。[9]

相关学术机构

[编辑]

台湾

[编辑]

美国

[编辑]

相关主题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Banks, 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 1995. ISBN 0-02-895797-0. OCLC 30814313. 
  2. ^ O'Donnell, C. Commentary. [Web log com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3. ^ Kislev, 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policies on higher-education attainment of im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 A cross-classified multi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6-05-01, 26 (2): 183–199. ISSN 0958-9287. S2CID 156140332. doi:10.1177/095892871663714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Levinson, M. Siegel, Harvey , 编. Mapp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91572-9. OCLC 77677265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Levinson, M. 2009”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5. ^ Banks, 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boken, New Jersey. 2016. ISBN 978-1-119-35526-7. OCLC 982065441. 
  6. ^ Campbell, Duane E.; Baird, Peter. Choosing democracy : a practical guide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llyn & Bacon. 2010. ISBN 978-0-13-503481-1. OCLC 1037654250. 
  7. ^ Kincheloe, Joe; Steinberg, Shirley R.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335-19484-1. OCLC 780784393. 
  8. ^ Kincheloe, Joe; Steinberg, Shirley R.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335-19484-1. OCLC 780784393. 
  9. ^ 9.0 9.1 9.2 Labaree, Davi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January 1997, 34 (1): 39–81. ISSN 0002-8312. S2CID 36278539. doi:10.3102/00028312034001039. 
  10. ^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dehpd.ndhu.edu.tw.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台湾)). 
  11. ^ The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UW College of Education. education.uw.edu.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12. ^ Communications, NYU Web.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grams. www.nyu.edu.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英语). 
  13. ^ The BUENO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BUENO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英语). 
  14.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 Culture.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