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并州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并州学院
并州学院校门
校训己立立人
创办时间1929年
停办时间1935年
校庆日11月11日
学校类型私立
学生人数一千多人(1931年)
校区市内

并州学院,原名并州大学,是一所已不存在的私立高等学校[1],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大学由私立山右大学私立兴贤大学两校合并而来,成立于1929年。因为未能够通过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立案,学校在1931年更名为并州学院,至1935年停办。该校曾经设有中国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农艺化学系及国际贸易系等科系,办学7年间共毕业学生1,554人。并州学院校址设在太原城内的皇庙(万寿宫)。

历史

[编辑]
并州学院礼堂

私立并州大学是由私立山右大学私立兴贤大学两所大学合并而成的。1929年7月,山右大学、兴贤大学两校董事会为适应教育部立案的要求,一致同意将两校合并为并州大学,校址定为太原万寿宫。7月20日,私立并州大学董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议定学校分设文、法、医三个学院,聘请赵丕廉担任校长、杨泰嵘任副校长。两天后,赵丕廉正式就职。并州大学聘请郭象升出任文学院院长,杨泰嵘兼任法学院院长,梁显荣担任医学院院长。并州大学派人接收山右大学、兴贤大学两校的财产、卷宗和学生,还专门新建五十间宿舍、十间厨房以供新生入学使用。[2]

1929年9月1日,私立并州大学开学上课,接收原山右大学学生四百余人、原兴贤大学学生二百余人,当年招收新生270人,学生总数七百余人[3]。学校将1929年11月11日定为并州大学成立纪念日。当时蒋介石的代表何应钦恰好在太原与阎锡山商议国事,何应钦赠送了一块题有“教育救国”的红缎大祝贺并州大学成立。[2]

成立之后,并州大学的备案问题一直没能解决。1931年春,经由山西省政府教育厅,并州大学再次向中华民国教育部提交了立案文卷。这次备案又失败了。1931年9月,教育部以并州大学文学院仅有中国文学系、医学院尚未设立本科为由,不批准并州大学立案[注 1]。同月,学校更名为并州学院。[2]

1932年,并州学院没有招收新生。1933年,并州学院的办学方向转向实科。按照中华民国教育部“废止文科、扩充实科”的意见,1933年夏天,并州大学的文学院、法学院停止招生,新设农艺化学系和国际贸易系。国际贸易系以培养对俄贸易人才为主,将俄语视作最重要的课程。[2]

1934年,学校没有招入新生。1935年,并州学院停办。1936年,并州学院学生全部毕业。[2]

教学

[编辑]

院系

[编辑]

并州大学初创时,共有文、法、医三个学院,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法学院设法律学系、政治学系。这三个系都有本科。并州大学还有预科班。医学院没有本科,只有专科班和预科班。而且,医学院只招过一次新生,即1929年招收了一个预科班(共20人)、一个专科班(共60人),这两个班的学生在1932年毕业。另外,有一个经济学系,共毕业了一个本科班12名学生。并州大学还有一个专科的政治经济系,不过只办过三个班,1932年第三个班的学生就毕业了。本科的修业年限为四年,专科和预科都是两年。1933年时,并州学院设有五个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中国文学系、国际贸易系、农艺化学系。国际贸易系和农艺化学系都只招过一个本科班。[2]

学生

[编辑]

并州大学(学院)存在的七年间,共有毕业生1,554人。其中,预科17个班计621人,医学院预科1个班17人;法律系本科9个班368人,政治系本科7个班230人,经济学系本科1个班12人,中国文学系本科2个班80人,农艺化学系本科1个班36人,国际贸易系本科1个班21人;法律系专科2个班109人,政治经济系专科3个班108人,医学院专科1个班52人。学生来自山西省的91个县以及河北河南陕西绥远安徽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四川等十个省份。[2]

高中和预科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并州大学(学院)的本科(或专科)学习。初中毕业生可以到预科班学习。毕业考试时由山西省教育厅派人监考,考试不通过的学生需要留级。通过考试的本科生和专科生都可获得毕业证书,本科生还会被授予学士学位。[2]

学生每年需交纳70元学费。学校设奖学金以奖励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不旷课的学生。奖学金分甲、乙、丙三等,分别免除学费的全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著有文章,或是翻译外文资料贡献突出的学生也会获得奖励。[2]

教师

[编辑]

1933年时,并州学院有专职教师四十余人,兼职教师十余人;学院有20名教授、17名副教授,其余为讲师;教师中,有20人曾在日本留学,2人曾在俄国留学,其余均在中国国内的大学毕业。教师由校长、院长聘任,聘期为一年,可以连聘。教师的最高月薪是240元,最低亦不少于60元。[2]

图书馆

[编辑]
并州学院图书馆

并州大学的图书馆原本空间狭小。1932年,学校将联合办公室搬出万寿宫前殿,把前殿装修为图书馆,四面开窗以保证采光。此时的图书馆可同时容纳近百人阅读。图书馆藏有中国书籍42,138册,其它国家书籍7,548册,杂志32种。[2]

校园

[编辑]
并州学院平面图

并州大学校园设在太原城内的万寿宫(原为山右大学校园)。[2]万寿宫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壁、宫门、前宫、中宫、后宫。宫门共三座门,覆有琉璃,仿木构歇山顶。前宫为五开间,中宫三开间,后宫七开间。前宫、中宫、后宫的东西两侧设有配殿。并州学院将前宫翻修为图书馆,中宫修成办公室,后宫修成礼堂。翻修时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正门用了圆形拱券,窗户两两一组用三角尖券,使用西式的透亮大门窗以优化采光。不过,前宫、中宫、后宫的台基、斗栱、屋顶仍是中式。宫门两侧新修了学生宿舍。宫门、礼堂东西的配殿是教室,办公室、图书馆的东西配殿是办公用房。配殿之后是食堂、茶室、厕所等服务用房。并州学院还修建了体育场地。并州学院共兴建学生宿舍两百余间,教室37间,厨房、办公室共计81间。[4]

管理

[编辑]

组织结构

[编辑]

并州大学(并州学院)实行校长、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的权力机构,校长、院长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工作。董事会有董事39人。董事由显贵、名人、教育界人士组成,包括赵戴文杨兆泰孔祥熙荣鸿胪赵丕廉樊象离等人。董事推选赵戴文为董事长,樊象离、荣鸿胪为副董事长。新董事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注 2],由两名董事推荐,并在校董会议上获得通过。董事会定有简章十四条,规定了办学宗旨及组织结构、资金筹募、人员聘用制度。董事会每年召开年会一次,遇要事则可召开紧急会议解决。学校的要事(例如推选校长和院长、招收新生、动用开支等),均需董事会通过。[2]

1933年时,并州学院设五个系、四个处、一个图书馆。四个处是秘书处、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五个系、四个处、一个馆共有21名职员,其中6人有留学日本经历,11人在中国国内的大学毕业。[2]

经费来源

[编辑]

并州大学设募款委员会、基金保管委员会负责筹款、用款。并州大学的经费全靠自筹,政府不予补助,还要收取200元的大学备案费。学校的经费主要有四个来源。其一来自董事捐献,每人至少捐资300元,多者不限(如赵戴文捐了一千元),山右、兴贤两校合并后,共有14万元基金长期存在商号,生息以供开支。其二是学校拥有的森林、土地的收入,每年约五万元。其三是从社会募得的捐款[注 3]。其四是学生交纳的学费,年入约两万元。此外,还有讲义费、校友费,约有万元收入。总计每年收入十多万元。学校的教师、职员年薪总和大约十万元。此外,还花费一万余元购买图书、理化实验仪器等等。修筑房屋、添置体育设施也花费不少。[2]

历任校长

[编辑]
  1. 赵丕廉(1929年-1931年)
  2. 杨泰嵘(1931年-1933年)
  3. 马铎(1933年-1935年)

学校标志

[编辑]
并州学院联合办公室,门上悬有“己立立人”四字匾

并州大学的校训是“己立立人”。学校将校训刻成匾,悬在联合办公室门上。另外,学校还设计了校徽、校旗、校歌。并州大学校歌的歌词是:[2]

太原古迹并州名,
兴学设院文化导先锋;
吾侪同学莫因循,
协力同心挽颓风;
剑桥哈佛世界闻,
当仁有为甘步后尘;
遵行校训振精神,
己立立人进大同。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7月26日颁布的《大学组织法》第四条: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第五条: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
  2. ^ 四个条件是:一、热心社会公益,素负声望者。二、对社会及职业教育素有研究又有成就者。三、曾在校内任职四年以上又有劳绩者。四、对于学校捐助有特殊劳绩者。[2]
  3. ^ 王金贵《私立并州大学始末》称募款四万三千元,似是七年间的募款总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太原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太原教育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170 [2015-01-20]. ISBN 7-203-0345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王金贵. 私立并州大学始末. 山西文史资料 (太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 (46). 
  3. ^ 宋玉岫;杨进发. 中华学府志·山西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477 [2015-01-20]. ISBN 7-5035-26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4. ^ 王秀静. 山西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