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善寺
26°53′33″N 120°00′50″E / 26.892435°N 120.013872°E
建善寺 | |
---|---|
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松城街道东华峰山麓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 |
认定时间 | 1981年5月 |
建善寺是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原名“建福斋”,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寺院,有“八闽第一古刹”之称[1]。目前该寺已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需要较佳来源][2]。
历史沿革
[编辑]南齐永明元年,建善寺的前身“建福斋”被创建于温麻县(今沙江镇)。后来唐代设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建福斋随县治迁至现址,并改名为“建善寺”。
唐朝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大师乘遣唐使船入唐求法,中途突遇飓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后于长溪县赤岸镇(今霞浦县赤岸村)海口登陆,在逗留了41天后奔赴长安,逗留期间,海空曾至建善寺参拜[3]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开展大规模打击佛教的活动,史称会昌毁佛,寺遂废。公元846年唐宣宗即位,重新尊崇佛教,五年后大千法师奏请恢复寺庙,宣宗同意,并御赐“大中建善”的匾额。
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寺庙被改称“建善禅寺”。宋元丰六年(公元1078年),进士陈襄重建该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68年)设“僧正司署”于寺内,统管福宁地区的佛教寺院。明嘉靖已末年(公元1563年),倭寇入侵,时任县令徐甫宰恐寺庙被倭寇蹂躏,不得已而下令军民以火焚之,寺内古物大多损毁。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再次复建。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总兵吴万福、知州黄鼎扩建,乾隆九年,云庵法师又对寺庙进行重修。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二月,霞浦县立中学(现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迁至该寺,经过半年多才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该寺被县政府借用为各种用途,直至1983年才归还佛教协会,并恢复佛事活动。后政府拨款以及信士的捐助使寺院得以修缮,现建筑面积已达1668.4平方米。[4]
主要建筑及布局
[编辑]寺内自南而北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月台、观音阁等。寺院主体建筑布局沿华峰山主脉,各组殿宇凭借山势,层层而上。入山门顺坡而上,有一堵仿古围墙,墙上书有“松声竹色,月影溪光”八大字。山门西侧的古榕树下立有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书镌的“古刹逢春”石匾,寺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书额的“建善寺”。
建善寺前进为天王殿,殿后有百年银杏树及木棉树;中进为大雄宝殿,殿左建有灵祐禅师殿和鼓楼;殿右建有空海大师殿和钟楼,后为吴万福祠;后进为知客厅,厅左为斋堂,厅右为寮房,厅前为“放生池”。[5]
参考文献
[编辑]- ^ 魅力霞浦:建善寺.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 ^ 霞浦县建善寺. 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2009-04-27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日本真言宗信徒重走空海入唐之路 冀两国友好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11-04-09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灵佑玄风——华峰山建善寺. 佛教网. 2005-06-02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 ^ 福建建善寺. 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3-02-18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