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善寺
26°53′33″N 120°00′50″E / 26.892435°N 120.013872°E
建善寺 | |
---|---|
霞浦縣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中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城街道東華峰山麓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認定時間 | 1981年5月 |
建善寺是位於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的一座寺廟,始建於南齊永明元年,原名「建福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寺院,有「八閩第一古剎」之稱[1]。目前該寺已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需要較佳來源][2]。
歷史沿革
[編輯]南齊永明元年,建善寺的前身「建福齋」被創建於溫麻縣(今沙江鎮)。後來唐代設置長溪縣,遷縣治於今松城鎮,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建福齋隨縣治遷至現址,並改名為「建善寺」。
唐朝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空海大師乘遣唐使船入唐求法,中途突遇颶風,在海上漂流了34天,後於長溪縣赤岸鎮(今霞浦縣赤岸村)海口登陸,在逗留了41天後奔赴長安,逗留期間,海空曾至建善寺參拜[3]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開展大規模打擊佛教的活動,史稱會昌毀佛,寺遂廢。公元846年唐宣宗即位,重新尊崇佛教,五年後大千法師奏請恢復寺廟,宣宗同意,並御賜「大中建善」的匾額。
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寺廟被改稱「建善禪寺」。宋元豐六年(公元1078年),進士陳襄重建該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68年)設「僧正司署」於寺內,統管福寧地區的佛教寺院。明嘉靖已末年(公元1563年),倭寇入侵,時任縣令徐甫宰恐寺廟被倭寇蹂躪,不得已而下令軍民以火焚之,寺內古物大多損毀。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再次復建。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總兵吳萬福、知州黃鼎擴建,乾隆九年,雲庵法師又對寺廟進行重修。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二月,霞浦縣立中學(現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學)遷至該寺,經過半年多才遷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1年開始,該寺被縣政府借用為各種用途,直至1983年才歸還佛教協會,並恢復佛事活動。後政府撥款以及信士的捐助使寺院得以修繕,現建築面積已達1668.4平方米。[4]
主要建築及布局
[編輯]寺內自南而北依次為牌樓、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月台、觀音閣等。寺院主體建築布局沿華峰山主脈,各組殿宇憑藉山勢,層層而上。入山門順坡而上,有一堵仿古圍牆,牆上書有「松聲竹色,月影溪光」八大字。山門西側的古榕樹下立有原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書鐫的「古剎逢春」石匾,寺門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書額的「建善寺」。
建善寺前進為天王殿,殿後有百年銀杏樹及木棉樹;中進為大雄寶殿,殿左建有靈祐禪師殿和鼓樓;殿右建有空海大師殿和鐘樓,後為吳萬福祠;後進為知客廳,廳左為齋堂,廳右為寮房,廳前為「放生池」。[5]
參考文獻
[編輯]- ^ 魅力霞浦:建善寺.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 ^ 霞浦县建善寺. 寧德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 2009-04-27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 ^ 日本真言宗信徒重走空海入唐之路 冀两国友好发展. 中國新聞網. 2011-04-09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灵佑玄风——华峰山建善寺. 佛教網. 2005-06-02 [201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 ^ 福建建善寺.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3-02-18 [2014-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