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束缚综合征
文化结合症候群(英语:Culture-bound syndrome)或称文化专有综合症(culture-specific syndrome)[1]、种族精神病(folk-illness)[1]、倚文化症候群 [2]、文化囿限症候群[3]、文化束缚精神症候群[4]、文化有关特殊精神症候群[4]、文化依存症候群[5]、文化症候群[6]、文化依赖症候群[7]是指只能在特定社会或文化下,才能认可作一种疾病的精神和躯体症状集合,属于特殊文化专有的病理行为综合症[6][1],其不会在其他文化中承认为一种疾病,且一般不会发现患者有任何器质性病变。DSM-5把此一概念归类为“文化对苦痛的理解”,并指它是“文化集体对痛苦、行为问题、令人担忧的情绪及想法”之“沟通、经历和理解”[8]。大部分的文化结合症候群已被收录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及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的第五章附件二。[9]
出现文化结合症候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化行为模式或行为的流行传染(像流行病一样),类近于娱乐性药物的传播,取决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致病的原因的层面上,这也是人们难以在其他环境因素中区分病因的结果[10]。
鉴定
[编辑]ICD-10
[编辑](1)它们不容易在制定的和国际上使用的精神病标准上分类
(2)它们首先在特定人口紧密或完全关联的文化区域被描述并使用
CCMD-3
[编辑]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则把其主要特点定义为:[11]
(1)被特定文化或亚文化范畴所理解接受
(2)病因代表著和象征著这一文化的核心含义及行为模式
(3)诊断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知识和概念
(4)治疗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本文化的参与者。
医学观点
[编辑]文化结合症候群这个术语是指特定地点-模式的异常行为和令人不安的经验经历,可能会或可能不会符合DSM-IV的诊断范畴,许多文化结合症候群在当地本土被认为是“病”,或至少是痛苦的,大部分都富有当地命名的名称,尽管在世界各地找到的文化结合症候群符合主要的DSM-IV分类,但当然具体的症状和社会的反应是往往受当地文化因素影响,相比之下,文化结合症候群一般仅限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领域,以及被本地化、民俗化,诊断模型框架有一致的含义、模式、重复性,以及令人不安的经验和观察
“文化束缚症候群”的命名是具争义性的[13],原因是人类学家主要强调综合症的相对性和文化维度的倾向;而医疗人员却强调其普遍性和神经心理层面。[14][15] Guarnaccia&Rogler (1999)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条件研究文化结合症候群,并相信综合征有足够的文化完整性被视为独立对象研究[16][17]
一些研究表明,文化结合症候群能代表某些弱势群体之间的一个特定的文化(文化语境)内一种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经历惨痛后的窘迫。[18]对于患者和他的家属,不同地方的医药文化对类似的表现的反应可能会导致很大差别的结果,甚至是不良后果。[19]
DSM列表
[编辑]DSM-IV-TR列表
[编辑]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把以下疾病定为文化结合症候群[20]:
名称 | 地方区域/人种 |
---|---|
杀人狂/狂杀症 | 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菲律宾人、文莱人、新加坡人 |
Ataque de nervios | 西班牙人以及菲律宾人,在那里被称为“神经崩溃”(Nervous Breakdown) |
Bilis, cólera | 拉丁美洲人 |
Bouffée délirante | 西非人和海地人 |
脑疲劳症(BFS) | 西非学生 |
Dhat症候群 | 印度人 |
猝倒症 | 美国南部和加勒比人 |
幻影症 | 美洲原住民 |
火病 | 韩国人 |
缩阳症 | 中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阿萨姆,偶尔在西方国家发生 |
惊神症/痉跳症 | 马来西亚人和印度尼西亚人 |
Locura | 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拉丁裔 |
Mal de pelea | 波多黎各人 |
邪眼 | 地中海;拉美裔人和埃塞俄比亚人 |
北极癔症/北极歇斯底里症候群 | 北极和爱斯基摩人 |
走火入魔 | 中国人 |
Sangue dormido | 佛得角葡萄牙人 |
神经衰弱 | 中国人 |
肾亏 | 中国人 |
神病 | 朝鲜民族 |
Spell | 美国黑人,在美国南部和埃塞俄比亚的白人 |
著魔惊恐症 | 在美国的拉美裔;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 |
对人恐惧症 | 日本人 |
Zār | 埃塞俄比亚人、索马里人、埃及人、苏丹人、伊朗人和其他北非人以及中东地区的社会 |
DSM-5列表
[编辑]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把以下疾病定为文化结合症候群:[21]
名称 | 地方区域/人种 |
---|---|
Ataque de nervios | 西班牙人以及菲律宾人 |
Dhat症候群 | 印度人 |
Khyâl Cap | 居住在美国和柬埔寨的柬埔寨人民 |
幻影症 | 美洲原住民 |
想得太多(Kufungisisa/think too much) | 津巴布韦人 |
人为疾病(Maladi moun) | 海地人 |
Nervios | 拉丁美洲,拉丁裔美国人 |
神经衰弱 | 中国人 |
著魔惊恐症 | 在美国的拉美裔;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 |
对人恐惧症 | 日本人 |
ICD-10列表
[编辑]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把以下疾病定为文化专有综合症[9]:
名称 | 地方区域/人种 |
---|---|
杀人狂/狂杀症 |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
Dhat症候群、肾虚、Jiryan | 印度、台湾、中国 |
缩阳症 | 东南亚、印度、中国 |
惊神症/痉跳症 |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
Nervios | 埃及;希腊;北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 |
怕冷(畏寒症) | 台湾;东南亚 |
北极癔症/北极歇斯底里症候群 | 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 |
对人恐惧症,惧人症 | 日本人 |
Ufufuyane | 肯尼亚;非洲南部(班图人、祖鲁族等群体) |
Uqamairineq | 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 |
温迪哥 | 东北美洲的土著 |
其他例子
[编辑]著惊[6]、邪病[6][22]也被认为属于中国的文化结合症候群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及注释
[编辑]- ^ 1.0 1.1 1.2 阿瑟·S·雷伯, 心理學詞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5, 1996, ISBN 7-5327-1674-0
- ^ 中译心理学词汇编译组与社会研究中心, 中譯心理學詞彙, 中文大学出版社: 46, 1982, ISBN 962-201-241-8
- ^ 利维, 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117-120, 2014, ISBN 978-986-5770-21-1
- ^ 4.0 4.1 曾文星. "文化精神医学的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有关事项。上海精神医学杂志22(2010): 392-395.""当初学者认为这种特殊的征候群是发生在某社会而已,少见于其他社会,就起名称是“文化束缚精神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s)。...因此建议放弃该称呼,而改用“文化有关特殊精神症候群”(culture—related specific psychiatric syndromes)的名称,能较正确的表达其性质。
- ^ 日本方的译名
- ^ 6.0 6.1 6.2 6.3 张珣:道教与民间医疗文化-以著惊症候群为例 -仪式、庙会与社区-道教、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页427-457。李丰楙主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出版。
- ^ 韦德·皮克伦, 心理之書,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087, 2015, ISBN 978-957-13-6482-7
- ^ Ventriglio, A.; Ayonrinde, O.; Bhugra, D. Relevance of culture‐bound syndromes in the 21st century.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16, 70 (1): 3–6 [2019-05-06]. PMID 26332813. doi:10.1111/pcn.123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 ^ 9.0 9.1 9.2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213–225(WHO 1993)
- ^ Porta, Miquel (编). Behavioral epidemic. 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 5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8. 2008 [25 August 2013]. ISBN 978-0-19-157844-1.
- ^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CCMD-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心理教育网
-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is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898, 2000, ISBN 978-0-89042-025-6
- ^ Perry, S.(2012, 13 January). The controversy over 'culture-bound' mental illness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7 January 2013 from MinnPost.
- ^ Prince, Raymond H.(2000)In Review.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5: 431–437
- ^ Jilek W.G(2001)Psychiatric Disorders: Culture-specific.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Science Ltd.
- ^ Guarnaccia & Rogler (1999) have argued in favor of investigating culture-bound syndromes on their own terms, and believe that the syndromes have enough cultural integrity to be treated as independent objects of research.
- ^ Guarnaccia, Peter J. & Rogler, Lloyd H.(1999)Research on Culture-Bound Syndromes: New Dir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6:1322–1327, September
- ^ Schechter DS, Marshall RD, Salman E, Goetz D, Davies SO, Liebowitz MR (2000). Ataque de nervios and childhood trauma history: An association?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13:3, 529–534.
- ^ Schechter DS, Kaminer, T, Grienenberger JF, Amat J (2003). Fits and starts: A mother-infant case study involving pseudoseizures across three gen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violent trauma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th Commentaries by RD Marshall, CH Zeanah, T Gaensbauer).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4(5), 510–28.
-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is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898–901, 2000, ISBN 978-0-89042-025-6
-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833–837, 2013, ISBN 978-0-89042-554-1
- ^ Eng-Seong Tan:海外华人的心理症状:林宗义、Arthur Kleinman编、柯永河、萧欣义译:文化与行为—古今华人的正常与不正常行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1990; 3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