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埔村
外观
沙埔村(英语:Sa Po Village),又名沙浦村、沙莆村,亦可细分为上沙埔和下沙埔,原址位于现时香港九龙黄大仙区东汇邨及天主教伍华中学一带,于1962年清拆。沙埔村所在地传统上被认为是九龙城地区,但后来的十八区分界将其划入黄大仙区范围。沙埔村位于九龙湾浅滩的北面,衙前围村的正南面,九龙城九龙街市集的东面。沙埔村是衙前围村的分支,属九龙十三乡及衙前围七约之一(衙前围、衙前塱、沙埔、大磡、竹园、隔坑及打鼓岭),约每十年会举行一次太平清醮。[1]村内街巷有上沙埔街、下沙埔街、打铁街、花公园街、大坑街及东兴街。[2]
历史
[编辑]沙埔村成立以前是衙前围村的农地,衙前围村吴姓族人的后人在衙前围村南面建立沙埔村,在东边亦有衙前围陈、李两氏族人聚居,人数比吴姓为少。据村民指,沙埔村有逾600年历史(14世纪元朝间)。[3]1899年,沙埔村有居民约300人。[4]1898年后,有外姓客家人迁入,聚居于低洼地带的下沙埔。香港九约竹枝词中载有“行向沙埗医院过,疑魂打鼓岭中催”。
二战前后时期,居民将农地租给各类小型工厂,包括和发兴酒厂、同珍酱园、钜利酱园[5]、建兴凉果厂、杏春园果子厂,另有牛皮厂、染厂和表带厂等等。[6]
1942年香港日治时期期间,日军为扩建启德机场,需收回沙埔村东边,即陈、李两姓的村屋和田地,以及南面下沙埔范围,而西边吴姓的村屋则幸免,部份村民被迫迁往九龙塘鸭仔湖模范村。
1962年,政府宣布清拆沙埔村,兴建徙置大厦(东头邨23座),村民获政府赔偿“屋地换楼地”,与发展商在竹园凤凰新村合伙兴建楼宇,建成凤凰新村,即现今翠凤街及鸣凤街一带。[7][8][9]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香港记忆计划. 「香港留聲」口述歷史檔案庫 - 吳世明.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 ^ 华侨日报. 1955 年香港年鑑(第八回).
- ^ 大公报. 東頭村將大拆遷數萬居民商對策該處一些鄉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不少工廠更是居民安身立命之所. 1959-03-25.
- ^ Sessional Papers 1899 (PDF). [2022-07-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6).
- ^ 钜利酱园. 鉅利醬園發展歷程. www.kuileehk.com.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 ^ 郑宝鸿. 香江冷月:日據時期前後的香港. 2020.
- ^ 居民住屋本無問題何以迫遷使生問題沙埔村反拆遷代表質問華民司. 大公报. 1959-03-27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 ^ 九龍城沙埔村三條古老村莊 面臨拆遷關頭. 香港工商日报.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 ^ 九龍城沙埔鄉村民反對遷村撥地交換辦法 認為不公擬向英倫請願. 香港工商日报. 1963-02-11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外部链接
[编辑]- 衙前围村清拆前最后一次打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十三乡由来 - 东九龙居民委员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书若蜉蝣:沙埔乡与竹园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二十世纪以前九龙城地区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