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米迦勒·寇哈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迦勒·寇哈斯
德国《中篇故事集》首页
原名Michael Kohlhaas
作者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类型中篇小说历史小说
语言德文
故事背景地点德国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柏林)
出版时间1810年4月
出版地点德国
媒介纸质书

米迦勒·寇哈斯》(德语:Michael Kohlhaas)是一部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创作的中篇小说,该故事原型为十六世纪时,马商汉斯·寇哈瑟(Hans Kohlhase)对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发起的私人战争。在1808年六月时,克莱斯特在他的文学期刊Phöbus第六卷发表该作品的部份。完整作品于1810年时出版在克莱斯特中篇小说集的第一部。

本书具两现代小说的特点:狂热地追求正义的主题,以及作为编年史所达到具存在主义抽离特质的特色。这两特点比其他现代作家早于一个多世纪就被写出。

历史上的寇哈瑟

[编辑]

十六世纪时,马商汉斯·寇哈瑟住在布兰登堡边境领土施普雷河(Spree)上的策恩(Cölln)市(现并入柏林市范围)。在西元1532年的十月,他旅行至邻近的萨克森尼选帝国参加莱比锡的交易博览会。

在半路上,领主冯·札舒维兹(von Zaschwitz)扣留了他两匹马,作为通行过萨克森尼的费用。他向萨克森法庭提出协调却未果。

寇哈瑟在愤怒之下,公然挑战当权者,并焚毁维藤别格的房舍,即使马丁路德的责难信也没能劝阻他,而寇哈瑟与他聚集的团体更犯下进一步的恐怖行动。

西元1540年,他终于被捕获及审判,并在该年三月22日于柏林公开处以死亡轮。 就此历史事件,克莱斯特篆写了一本小说,其主轴以悲剧为主,贯穿个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法律与社会的挑战。

故事大纲

[编辑]

布兰登堡的马商米迦勒·寇哈斯领队前往萨克森尼的途中,被领主芬泽冯特隆卡(Wenzel von Tronka)的官员拘留。该官员宣称寇哈斯没有正式的输送文件,并要求他留下两匹马做为担保。

在萨克森首都,德勒斯登,寇哈斯发现担保书完全是伪造的,他随之要求返还他的马匹。当他来到特隆卡领主的城堡时,他发现他的马匹因繁重的工作而造受折磨,他的顾员为了保护马匹免于虐待而被殴打重伤。

寇哈斯控诉领主,要求赔偿他顾员应得的医疗支出,还有让他的马匹回复健康。一年后,他发现领主运用其亲戚的政治影响力,否决他的案件。寇哈斯依旧坚持申张他的权力,在布兰登堡选帝侯的支持,以及未婚妻的拼死帮助下,却还是失败。他的未婚妻为了帮他,亲身向萨克森尼选帝侯请愿,却遭到选帝侯的卫士杖击,返回家后没多久便宣告不治。

因为领主与其家族在司法系统上的阻挠,寇哈斯决定诉诸犯罪行为,他进行一场私人战争。他与另外七人先是摧毁了领主的城堡,杀了在城堡中的所有仆役,不分男女老少,而领主却逃到了路德城维滕贝格。寇哈斯释放他的马匹,但将马都留在城堡中,以便带领他那逐渐壮大的军队前往维藤堡,去抓捕那名领主。虽然有四百多人随他多次攻打维藤堡,却未能成功抓到领主。在马丁路德个人的调停下,他安排了对寇哈斯的赦免,萨克森尼选帝侯还批准了寇哈斯对领主的控诉。未料领主又发挥他家族的影响力,让寇哈斯被关入地牢中。

虽然布兰登堡的选帝侯设法将寇哈斯释放,但此同时,萨克森尼已经告知在维也那的皇帝,而柏林当地的统治者也感受到这种叛乱行为的威胁,所以决定严惩。即便布兰登堡选帝侯据里力争想援救,但寇哈斯还是被叛死刑。不过,寇哈斯有份私人文件,其中有关于萨克森尼家族的重要事项。

当寇哈斯被送至刑场时,他发现萨克森选帝侯经伪装混在人群之中。此时,他的律师告知他,他控告领主的案子获得胜诉,他的顾员可以得到伤害上的补偿,且他的马也在好好照料后,变得健康。寇哈斯觉得正义已被申张而感到满意,所以欣然接受处刑。然而,在行刑前,他打开脖子上的项链,装取出有关于萨克森尼家族文件的,并且吞了下去。萨克森选帝侯因此感到释压后昏倒,而寇哈斯即被斩首。

政治背景

[编辑]

十九世纪初期,战事上普法战争遭拿坡伦击败,以及因为日尔曼主政者为了追求战略上与拿坡伦政权的托协,造成主权上的不稳定,这两种状况让普鲁士中的不满情绪上升。克莱斯特实际上反对法国,并认为日尔曼政权有重组的必要性。他透过寇哈斯的角色定位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避免被认定为政治煽动。

影响

[编辑]

在卡夫卡的唯二公开露相的其中一次,他曾朗读米寇哈斯的段落。他曾说,他很难不带著泪水与热情来思考这部作品[1]

E·L·多克托罗在1975年发表的拉格泰姆时代也用了类似的剧情,还有要角之一亦名为寇豪斯·沃克。多克托罗自己曾说他的作品多少有向克莱斯特的故事至敬[2]

J. M. Coetzee于1983年出版的小说《米迦勒K的一生》(Life & Times of Michael K)被认为是受到《米迦勒·寇哈斯》的影响[3]

德国作家徐四金于1985年出版的《香水》有著与《米迦勒·寇哈斯》相似的开头[4][5][6]

改编电影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lark Sterne, Richard. (1994) Dark Mirror: Sense of Injustice in Mod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p. 180.
  2. ^ Doctorow, E. L., and Morris, Christopher D. (1999) Conversations with E.L. Doctor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p. 124.
  3. ^ Peter Horn (2005) "Michael K.: Pastiche, Parody or the Inversion of Michael Kohlhaas", Current Writing, vol. 17 (2): 56–73
  4. ^ Jefferey Adams (2000) and Creativity in the Postmodern Era: The Case of Patrick Süskind's Das Parfum[永久失效链接], The Germanic Review, Fall 2000, vol. 75 (4), p259-279
  5. ^ R. G. Whitinger, M. Herzog (1994) 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 and Süskind's Das Parfum: Elements of Homage in a Postmodernist Parody of a Romantic Artist Story[永久失效链接], The German Quarterly, Vol. 67 (2), 222-234
  6. ^ Kohlhaas: "An den Ufern der Havel lebte, um die Mitte des sechzehnten Jahrhunderts, ein Roßhändler, Namens Michael Kohlhaas, Sohn eines Schulmeisters, einer der rechtschaffendsten zugleich und entsetzlichsten Menschen seiner Zeit."
    ——"On the banks of the Hafel,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lived a horse-dealer, named Michael Kohlhaas. He was the son of a schoolmaster, and was one of the most hones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one of the most terrible persons of his period."
    Parfum: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lebte in Frankreich ein Mann, der zu den genialsten und abscheulichsten Gestalten dieser an genialen und abscheulichen Gestalten nicht armen Epoche gehört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re lived a man in France who was among the most brilliant and heinous personalities, in an epoch not short of brilliant and heinous personalities."
  7. ^ "IMDB: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
  8. ^ "IMDB:The Jack Bull"
  9. ^ "开眼电影网"[永久失效链接]
  10. ^ "IMDB:Michael Kohlhaas"
  11. ^ "开眼电影网"[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